江濡山:李克强信心十足的原因
发表日期:2014/4/30 8:46:31 兰格钢铁
    【据知情人士透漏,刚刚成立不久,且颇具背景的北京某“财经智库”分析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痛苦的“调整转型”期,但是李克强却似乎“胸有成竹、满不在乎”为何?】

    很多人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十八届三中全会敲定市场化改革方向后,特别是中央政府一系列较有力度的经济改革举措出台后,陷入困局的经济局势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有不断恶化的迹象。可是面对这种“困局”,作为国务院总理的李克强,似乎显得“胸有成竹、满不在乎”。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对此,“财经智库”工作组,特别组织相关专业人士进行了专题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经济已经进入痛苦的调整期,这个过程是国民经济由政府的计划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的必然过程,其过程必然是痛苦而艰难的,但是未来前景是光明而有魅力的。

    这个过程之所以痛苦、甚至很多经济指标可能出现疲软,主要原因在于四个方面:

    一是竞争力越来越弱的国有企业受到明显的市场化力量的倒逼。在政府的特殊优待明显减少、监督管理日趋透明、反腐力度日益加剧的情势下,国有企业的无效生产、盲目支出、资产兑水、数字作假等不良行为明显收敛,而且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压力下,国有企业的领导层、管理层变得明显保守。比如,有关方面调查表明,北京一些中央和地方国企,宁肯资金沉淀在账面,与信托公司合伙变相放贷,也不盲目投资。“财经智库”专家走访的北京某个区级国有集团公司,现有正式职工一百多人,每年仅2亿多元的沉淀资金变相放贷,就可以净收益近三千万,仅此一项就解决了所有人员工资、奖金及所有支出,而房屋等资产出租受益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这位企业的法人代表说:在目前形势下,只等“稳”字当头,静观局势变化;市场气候不好,投资搞砸了不值当。而中央级的大国企集团所属的儿子、孙子公司的管理层,大都也是这种心态。因此,当前国有企业的境况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能昏则混、能稳则稳,不爆腐败、不惹麻烦,这就是万幸。

    二是民营企业正在经历残酷的残杀和饥荒。近年来,民营企业一直处于严重的产能过程的情形下的恶性竞争阶段,而推动其恶性竞争的能量来源于融资支撑。在目前肃杀凄凉的大环境下,融资日趋艰难,政府扶持之力明显减弱,除了极少数大佬级民企日子蛮不错以外,多数中小民营企业进入十分艰难的“保命”阶段。据《21世纪经济报道》日前称,今年以来,民企融资成本明显上升且融资艰难,即便是一些知名企业,也很难获得银行贷款。文章举例说,拥有5000多家企业的工业强县邹平县正在衰落。当地民营企业人士坦承,长星集团发生债务危机后,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发生了很大变化,银行开始压贷、抽贷、惜贷。很多企业出现资金紧张和经营困难。为此,邹平县部分企业开始倡议成立共同维护区域正常信贷秩序的联盟。其实这一现象的背后是产能过剩,虽说有中小企业主“跟风上”的原因,但政府、银行的“助涨”因素也难辞其咎。如今“大难临头”各自飞。其实,全国很多中小企业已经进入最后一轮的残杀式竞争阶段,相当多的民企,要么被踢出局,要么被饿死。市场化的优胜劣汰就是如此残酷。

    三是整个宏观经济在挤泡沫。挤泡沫意味着要把多余从产能消灭掉、把无效的腐败消费链铲除掉、把金融业的体内毒素排出掉,等等,这些都是十分痛苦的事情。比如,高端餐饮业、酒店业先遭受打击,在逐渐回复到理性发展阶段;钢铁业、煤炭业、日用消费品行业,先把多余产能消除掉,再回归到正常的供需平衡阶段。

    四是各级政府需要戒掉陋习。习惯于大手大脚大投入、大吃大喝大气派的各级政府,需要一个适应期。在灰色收入明显减少、腐败代价越来越大的趋势下,各级党政权力部门的行为作风日趋谨慎。

    在上述四方面因素作用下,中国经济已经进入痛苦的调整转型期,这意味着过去十多年畸形的经济结构,将逐渐调整到市场化主导的正常发展阶段,只要权力不再膨胀和作怪,未来的经济前景必然是越来越好。这或许是李克强总理信心十足的主要原因吧!
信息监督:马力 010-63967913 13811615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