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银行业大陆信贷资产暴增 未来2年或翻倍
发表日期:2014/7/29 10:25:41 新浪财经
    江家岱

    “台湾本地利差才100个点子,而给中资企业放贷的利差动辄280-300点。高收益摆在那,谁都想利用有限的额度多向大陆放贷。”一位驻港台资银行的高管说出了整个业界的心声。

    截止到6月底,台湾地区“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金管会”)的统计显示,台湾全体银行对大陆的曝险(与中国大陆相关的信贷资产)共计1.6万亿新台币,包括投资、授信和同业拆借总额。但必须注意,官方口径既不包括1年期以内的贸易融资(以内保外贷为主),也没有算入经香港和第三国/地区借入并最终在大陆使用的信贷。

    而按照国际评级机构惠誉的不完全统计,台湾地区银行业对大陆的整体曝险在去年底已高达900亿美元(约合2.7万亿新台币);惠誉预计,大陆曝险占银行总资产的比重将在未来2年内翻倍,达到13%。

    从2010年开始,台湾地区“金管会”几度放宽对大陆的授信和投资限制,大陆曝险金额的上限从最初的30%银行离岸资产到100%的银行资产净值。但依据7月公布的信贷数据,永丰商业银行、兆丰国际等多家商业银行的大陆曝险金额已逼近法定上限的1倍净值。

    上述台资银行高管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金管会”近期已明确拒绝了任何企图再度放宽大陆曝险监管的诉求。换言之,在监管盲点中寻求突破将是台银在额度渐渐枯竭下的合理选择,贸易融资和高杠杆的大陆子行业务成为众矢之的。

    惠誉台湾区银行金融评级部主管李信佳(JonathanLee)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尽管目前风险可控,但对大陆曝险的监管存在盲点,容易被渴望逐利的商业银行钻空子。整体而言,制造业为主的尾端风险正在台湾银行体系中不断增加,跨境套利活动亦在升温。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尝试就此联络台湾地区“金管会”,至截稿时,暂未获得回应。

    监管盲点

    同样的时间节点,惠誉统计的台湾银行业大陆曝险占到所有银行资产的7%,而官方统计却只有3.5%,监管是否存在盲点?

    翻阅监管法规,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金管会”对大陆曝险的统计存在多项豁免。首先,短期贸易融资(1年以内),包括进口、出口、应收账款和票据贴现等一概不计入大陆曝险;这与香港金管局的做法差异很大,无形中更是助长了银行为了逃避额度监管,多做类似内保外贷的业务。李信佳表示,初步统计,这部分金额到去年底已高达200亿美元。

    一名在福建经营贸易的公司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台湾地区的银行对内保外贷的申请非常欢迎,在核对贸易订单后,期限一年的贷款最快1个月就能放款,借款利率普遍低于3%,对比香港有不小的利差优势。更重要的是,台湾地区的银行在完成首次授信后,由于有大陆银行开出的信用证,对借款用途和还款来源查得“比较松”;他在短短半年内已成功在台湾获取了2笔内保外贷,获批金额与申请一致,不会打折扣。

    根据惠誉从台湾地区数十家银行拿到的信贷质量反馈,短期贸易融资的不良率低于0.5%,有担保的贷款逾期率更低。

    “正常情况下问题不大,但如果欧美需求再次重复前几年的低迷周期,很多制造业台商在大陆的子公司就会出现流动性紧缩,再加上内保外贷中无法规避的套利活动,台湾地区的银行体系就会经受考验。”李信佳认为,“金管会”到目前为止对大陆曝险采取了谨慎负责的态度,但监管上存在盲点,统计数据也欠缺透明度,在法定额度行将饱和的背景下,变相鼓励激进的银行放松警惕,多做套利有关的交易。

    官方统计的另一个可能的盲点在于台银在大陆的子行。与以往分行不同,大陆子行由于业务往来对手以大陆客户为主,故豁免于合并入母行的大陆曝险统计;但若子行的资金存放于大陆银行同业,仍须受“金管会”监管。

    截至7月24日,台资银行共在大陆设立了2家子行(或子公司),分别是永丰银行(中国)和富邦华一银行,另有国泰世华银行、玉山银行申请设立子行已获官方核准。

    李信佳表示,越来越多的台资银行在大陆设立子行,终结了过去分行无法吸收人民币(6.1850,-0.0020,-0.03%)存款的限制,如果再配合平均10倍的高杠杆,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大幅增加大陆曝险,却不受“金管会”制约,只需满足大陆银监会75%的贷存比要求。

    鉴于目前贸易融资和大陆子行存在的监管盲点,惠誉预计台湾地区银行业在未来2年将保持100%的年复合增长率,对大陆的曝险金额可能在2016年达到银行总资产的13%。以永丰、富邦、中华开发工银、上海商业银行和兆丰银行为例,实际保险金额占比可能从目前的15%-20%届时攀升至20%-25%。

    香港老路?

    台湾地区银行业今天发生的情况很容易让人联想到1-2年前的香港,在贸易融资和跨境套利的双重引擎下,香港银行业的内地相关贷款在今年1季度末达到2.87万亿港元(7.7500,0.0002,0.00%),其中贸易融资4060亿港元。

    “与香港相比,台湾地区的大陆曝险更为间接,但不代表风险就小。”李信佳分析,台湾的大陆曝险中有44%向台商位于大陆的子公司投放,另有40%存放于大陆银行同业市场,只有11%的信贷直接投向了中资企业,剩余5%为财务投资。

    他说,香港银行业直接面对内地房地产和制造业的系统性风险,台资银行则对大陆的劳工价格、内需变化甚至原材料供应都非常敏感,虽影响间接但所面对的尾端风险同样不小。既然有香港的前车之鉴,台资银行为何要重走老路呢?

    前述台资银行高管坦言,台湾本地业务的利差水平长期偏低,对中资企业放贷可换取2倍的边际利益,因此各家银行都想尽办法尽可能将贷款资源投向大陆。他表示,由于金管会已明确不会再放宽大陆曝险的监管,因此各家台银除了挑选优质客户,贸易融资是目前唯一的突破口。

    他透露,香港金管局要求在港注册的认可机构每月提交投放于内地贷款的额度,只要还款来源和资金用途在内地使用,就算阿里巴巴[微博]这样复杂的BVI实体,都会归类为内地曝险;因此不认为监管存在盲点,只是管辖机构不同罢了。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以台湾地区去年底资产净值最高的台湾地区银行为例,该行就主攻大陆企业的银团贷款,并争做牵头行;其香港分行原则上只对大陆有国企背景和行业前三的企业授信,拓展贸易融资则是该行未来的业务重点之一。
信息监督:马力 010-63967913 13811615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