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互认搅动一池春水 港股定价话语权料生变
发表日期:2015/5/27 11:47:53 新浪财经
□本报记者黄丽张莉
GETTY图片制图/尹建
近日,中国证监会[微博]与香港证监会就开展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签署合作备忘录,同时发布《香港互认基金管理暂行规定》,自7月1日起施行。这意味着,内地和香港投资者互买基金即将成为现实。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一些在香港有分支机构的大型基金公司已开始为基金互认做准备,但仍有待相关规定细节公布后再进行产品推广。此外,内地券商也趁机加紧布局香港市场,积极拓展在港业务。机构普遍认为,短期来看,受到增量资金预期刺激,港股或显著受益。长期而言,内地与香港地区之间基金互认,会令南向资金更加强劲,内地资金将撬动香港金融市场的定价格局。
公募积极备战“出海”
根据证监会的公告,对于此次基金互认,两地市场采取了一致的标准。符合互认条件的基金须成立一年以上,资产规模2亿元人民币以上,在对方市场销售的规模占基金资产比重不超过50%。香港证监会投资产品部执行董事梁凤仪透露,按照目前设定的要求,香港约有100只合格基金,累积资产规模约3000亿元,而内地则有850只合格基金,总计资产规模为2万亿元。从证监会批准的初期额度来看,内地与香港均为资金进出各3000亿元人民币,和“沪港通”维持在同一水平。
作为全球金融中心之一,香港基金行业高度发达,市场庞大。香港证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于香港证监会登记注册的基金产品(包括单位信托和互惠基金)共1825只(另有220只伞形子基金),总资产净值13221亿美元,相当于80000亿人民币。不过,此次基金互认中不少具体要求限制主要针对境外基金,如要求两地基金在当地运作、获得当地监管部门批准公开销售及监管,互认基金需要获得当地的资产管理牌照等。香港证监会认可的零售基金则包括了香港注册的本地基金和可在香港销售的离岸基金两种,而离岸基金占约70%。这些离岸基金由跨国资产管理公司运营及销售,交易或投资决策并不在香港。按照互认标准,这些全球大型基金公司的产品暂不能进入互认行列。不同于内地基金,香港的基金产品多是在全球金融市场上进行广泛投资,而非仅局限于香港本地市场。
短期来看,初期3000亿元额度对香港市场的影响有限,不过这被市场解读为内资将大举进入香港市场的又一个信号。一些在香港设有分公司的本土基金公司已经开始行动。“一方面要关注如何把自己的产品卖到香港去,另一方面也要想想怎么把我们在香港的产品引进来,这时候我们提前在香港布局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华南地区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告诉记者。
事实上,内资公募基金在香港一直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话语权并不大,内地基金公司港分支机构目前的主打产品多为A股或中资ETF,A50和沪深300ETF是主打品种。“对于内地投资者而言,显然对内资基金公司的名头更加熟悉。从销售能力来看,内资基金在内地的渠道十分完善,相比境外机构优势很明显。监管层一直很明确地支持内资基金公司,不然华夏、南方、大成这些基金公司很难在外资的地盘上站稳脚跟。”一位基金公司国际业务部负责人表示,整体来看,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本土的公募基金公司。
在得知基金互认消息后,深圳一家老牌大型基金公司高层紧急赶赴香港,与香港子公司共同筹划备战方案。博时基金[微博]战略发展中心透露,目前博时已在积极着手相关业务方案研究和实施,把握两地基金互认的绝佳机会,快速拓展海外基金代销市场,以及依托博时全资子公司——博时国际,趁势强化国际化战略,推动老牌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向“泛资管”转型。
华夏、南方、汇添富、汇丰晋信、上投摩根、鑫元等多家基金公司也早已筹备或正在积极进行。景顺长城基金更是高调宣布,与景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简称“景顺香港”)将展开基金互认合作。景顺集团大中华、新加坡及韩国区行政总裁潘新江表示,已经看到香港投资者在购买A股产品方面的强大需求,将通过与景顺长城基金的合作,为香港投资者引入景顺长城基金旗下A股产品,争取成为首批开展基金互认的机构。
券商加快海外布局
除了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通道使内资基金加速进入香港市场之外,来自券商行业集体赴港融资的潮流也促进内地与香港之间资本市场对接加速。同时,内地资本赴港购买香港券商及相关金融业务的动作也日益频繁,不少证券公司正在试图通过相关本地金融平台,加快布局国际业务,一场围绕在港券商话语权的争夺已经开始拉开序幕。
“当前A股市场行情火爆,券商对资本金扩充的需求和意愿非常强烈,赴港融资成快速解决资金困局的一个有效通道,这也导致当前内地券商排队来香港融资。另一方面,券商业务的拓展和业绩提升预期强烈,也令这些券商股在港融资获得机构看好,此时正是赴港融资的最好时刻。”华南某大型券商投行部负责人表示,基于融资和布局海外业务的需求,当前券商赴港融资的意愿非常强烈,而通过在香港路演,不少投资者可以借此了解内地券商的实力,融资过程也变为一次向国际投资者普及品牌形象的绝佳机会。
当前券商扎堆涌入香港市场融资已成趋势。目前已有华泰证券、招商证券[微博]、广发证券(25.95,-0.25,-0.95%,实时行情)等正开展或已完成在H股上市募资活动,国联证券、中金公司等也陆续传出消息,今年可能计划在H股上市。而此前在香港市场登陆上市的内地券商也开始了各自的再融资操作。
除频繁开展的募资活动外,内地券商在香港市场的布局也开始逐步加快,以资本运作的方式切入香港金融市场正在成为内地券商迅速搭建海外业务平台的重要方式。比如,光大证券宣布收购香港老牌券商新鸿基金融集团70%股份,中信证券宣布拟收购外汇经纪商昆仑国际60%的股权并控股,以及有着“互联网券商”概念的东方财富宣布拟使用自有资金收购香港本土券商宝华世纪证券100%股权等。内地券商正意图通过业务架构的扩张及金融平台的双向运作来扩大自身的国际版图。
上海一家券商机构证券行业分析师表示,当前收购正是内地券商国际化市场布局的最好方式,这是由于相关市场格局相对稳定,通过并购而不是新增牌照的方式切入本地市场,有利于降低券商运作成本,同时拓展跨境业务的边界和客户服务能力,有利于内地券商国际化业务更快落地。“实际上,在香港市场布局仅仅是布局海外业务的第一步,不少券商未来还可能将业务扩展到亚太乃至欧美市场,并以设立分支机构的方式及海外业务平台的方式抢占国际金融市场份额。”
近年来,内地券商正在凭借国际化业务、海外销售平台搭建以及全链条投行业务能力提升,不断缩小与香港本土券商的差距。相关数据显示,内地金融机构在香港的投资银行业务中已经占逾三成以上市场份额;香港中资证券业协会的会员已经扩大到逾75家。而在业内人士看来,在沪港通渐入佳境、深港通即将启动的背景下,内地券商还将进一步加大在香港市场的业务布局,争取市场份额、扩大规模、提升品牌知名难度,力图在市场影响力、信用评级以及市场研究能力等方面赢得更多话语权。
“券商加快海外布局与中国企业'出海’节奏加快的大背景密切相关,已经有券商在整合自身与香港的金融团队,以服务双方市场的客户,伴随这类融资和并购动作加快,内地券商在香港市场的竞争力也会逐步提高。”上述券商投行人士同时表示,由于香港金融机构成熟度相对较高,内地券商在投行业务等方面进入时间较晚,实力差距仍待拉近,同时在资本市场对接过程中,内地券商自身也会面临两地管理机制协调和人员调配难度较大等瓶颈需要突破。“不过,在当前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背景下,内地券商正在迎来一轮重大机遇,随着业务链条的完善和管理团队的成熟,预计内地券商在港市场的金融地位还会进一步提升。”
资金南下助力港股行情
如果说沪港通是内地资本进入香港市场的先锋军,允许公募基金南下、保监会放开险资投资香港创业板、基金互认则是持续跟进的后备正规军。在这一盘大棋局中,还有深港通、沪港通优化版等棋子尚未落下,香港市场的定价权将迎来激烈的争夺战。
博时基金宏观策略部认为,实施两地基金互认的意义,从战略角度看将促进大中华区域金融市场的整合,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开放的进程,巩固内地资本市场在东亚乃至全球的地位。
从战术角度看,两地基金互认是对沪港通、深港通等两地市场联通渠道的有益补充,将奠定港股与A股市场互通的共同基础,并推动两地资产管理机构的发展。
“评估基金互认对市场的影响,我们认为可以用沪港通作为参考。考虑基金互认的条件限制,以及对彼此市场的偏好情况,基金互认对A股的短期影响或小于港股市场。从沪港通的资金流动情况看,基金互认短期能带给对方市场的资金有限。相对A股而言,有估值优势的港股可能会因基金互认以及即将推出的深港通而出现价格重估,并在中长期提供更为正面的投资前景。”博时基金宏观策略部余军表示。
由于内地资本持续输出,港股的价值重估已经成为趋势。今年以来流行的“港A股”正是出于这一逻辑。香港一位市场人士指出,港股是内地资金国际化的第一站。市场预期随着内地资金大量的进入,它们将在某些股票上夺取定价权,而这些股票的走势和估值将有机会跟A股同类公司接轨。“未来市场认同的一定是内地资金熟悉的股票或跟A股热炒公司同类概念的股票。这也是为什么最近有所谓'港A股’的说法。”
对于近期港股市场,机构普遍表示,在基金互认可能带来新增内地资本流量的预期支撑下,考虑到各指数成分蓝筹仍有望因基金互认直接受益,预计香港市场会对政策作出热烈反应,短期外资和内地资本集中回流的现象可能再度出现,从而推动市场出现新一波上涨行情。
GETTY图片制图/尹建
近日,中国证监会[微博]与香港证监会就开展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签署合作备忘录,同时发布《香港互认基金管理暂行规定》,自7月1日起施行。这意味着,内地和香港投资者互买基金即将成为现实。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一些在香港有分支机构的大型基金公司已开始为基金互认做准备,但仍有待相关规定细节公布后再进行产品推广。此外,内地券商也趁机加紧布局香港市场,积极拓展在港业务。机构普遍认为,短期来看,受到增量资金预期刺激,港股或显著受益。长期而言,内地与香港地区之间基金互认,会令南向资金更加强劲,内地资金将撬动香港金融市场的定价格局。
公募积极备战“出海”
根据证监会的公告,对于此次基金互认,两地市场采取了一致的标准。符合互认条件的基金须成立一年以上,资产规模2亿元人民币以上,在对方市场销售的规模占基金资产比重不超过50%。香港证监会投资产品部执行董事梁凤仪透露,按照目前设定的要求,香港约有100只合格基金,累积资产规模约3000亿元,而内地则有850只合格基金,总计资产规模为2万亿元。从证监会批准的初期额度来看,内地与香港均为资金进出各3000亿元人民币,和“沪港通”维持在同一水平。
作为全球金融中心之一,香港基金行业高度发达,市场庞大。香港证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于香港证监会登记注册的基金产品(包括单位信托和互惠基金)共1825只(另有220只伞形子基金),总资产净值13221亿美元,相当于80000亿人民币。不过,此次基金互认中不少具体要求限制主要针对境外基金,如要求两地基金在当地运作、获得当地监管部门批准公开销售及监管,互认基金需要获得当地的资产管理牌照等。香港证监会认可的零售基金则包括了香港注册的本地基金和可在香港销售的离岸基金两种,而离岸基金占约70%。这些离岸基金由跨国资产管理公司运营及销售,交易或投资决策并不在香港。按照互认标准,这些全球大型基金公司的产品暂不能进入互认行列。不同于内地基金,香港的基金产品多是在全球金融市场上进行广泛投资,而非仅局限于香港本地市场。
短期来看,初期3000亿元额度对香港市场的影响有限,不过这被市场解读为内资将大举进入香港市场的又一个信号。一些在香港设有分公司的本土基金公司已经开始行动。“一方面要关注如何把自己的产品卖到香港去,另一方面也要想想怎么把我们在香港的产品引进来,这时候我们提前在香港布局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华南地区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告诉记者。
事实上,内资公募基金在香港一直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话语权并不大,内地基金公司港分支机构目前的主打产品多为A股或中资ETF,A50和沪深300ETF是主打品种。“对于内地投资者而言,显然对内资基金公司的名头更加熟悉。从销售能力来看,内资基金在内地的渠道十分完善,相比境外机构优势很明显。监管层一直很明确地支持内资基金公司,不然华夏、南方、大成这些基金公司很难在外资的地盘上站稳脚跟。”一位基金公司国际业务部负责人表示,整体来看,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本土的公募基金公司。
在得知基金互认消息后,深圳一家老牌大型基金公司高层紧急赶赴香港,与香港子公司共同筹划备战方案。博时基金[微博]战略发展中心透露,目前博时已在积极着手相关业务方案研究和实施,把握两地基金互认的绝佳机会,快速拓展海外基金代销市场,以及依托博时全资子公司——博时国际,趁势强化国际化战略,推动老牌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向“泛资管”转型。
华夏、南方、汇添富、汇丰晋信、上投摩根、鑫元等多家基金公司也早已筹备或正在积极进行。景顺长城基金更是高调宣布,与景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简称“景顺香港”)将展开基金互认合作。景顺集团大中华、新加坡及韩国区行政总裁潘新江表示,已经看到香港投资者在购买A股产品方面的强大需求,将通过与景顺长城基金的合作,为香港投资者引入景顺长城基金旗下A股产品,争取成为首批开展基金互认的机构。
券商加快海外布局
除了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通道使内资基金加速进入香港市场之外,来自券商行业集体赴港融资的潮流也促进内地与香港之间资本市场对接加速。同时,内地资本赴港购买香港券商及相关金融业务的动作也日益频繁,不少证券公司正在试图通过相关本地金融平台,加快布局国际业务,一场围绕在港券商话语权的争夺已经开始拉开序幕。
“当前A股市场行情火爆,券商对资本金扩充的需求和意愿非常强烈,赴港融资成快速解决资金困局的一个有效通道,这也导致当前内地券商排队来香港融资。另一方面,券商业务的拓展和业绩提升预期强烈,也令这些券商股在港融资获得机构看好,此时正是赴港融资的最好时刻。”华南某大型券商投行部负责人表示,基于融资和布局海外业务的需求,当前券商赴港融资的意愿非常强烈,而通过在香港路演,不少投资者可以借此了解内地券商的实力,融资过程也变为一次向国际投资者普及品牌形象的绝佳机会。
当前券商扎堆涌入香港市场融资已成趋势。目前已有华泰证券、招商证券[微博]、广发证券(25.95,-0.25,-0.95%,实时行情)等正开展或已完成在H股上市募资活动,国联证券、中金公司等也陆续传出消息,今年可能计划在H股上市。而此前在香港市场登陆上市的内地券商也开始了各自的再融资操作。
除频繁开展的募资活动外,内地券商在香港市场的布局也开始逐步加快,以资本运作的方式切入香港金融市场正在成为内地券商迅速搭建海外业务平台的重要方式。比如,光大证券宣布收购香港老牌券商新鸿基金融集团70%股份,中信证券宣布拟收购外汇经纪商昆仑国际60%的股权并控股,以及有着“互联网券商”概念的东方财富宣布拟使用自有资金收购香港本土券商宝华世纪证券100%股权等。内地券商正意图通过业务架构的扩张及金融平台的双向运作来扩大自身的国际版图。
上海一家券商机构证券行业分析师表示,当前收购正是内地券商国际化市场布局的最好方式,这是由于相关市场格局相对稳定,通过并购而不是新增牌照的方式切入本地市场,有利于降低券商运作成本,同时拓展跨境业务的边界和客户服务能力,有利于内地券商国际化业务更快落地。“实际上,在香港市场布局仅仅是布局海外业务的第一步,不少券商未来还可能将业务扩展到亚太乃至欧美市场,并以设立分支机构的方式及海外业务平台的方式抢占国际金融市场份额。”
近年来,内地券商正在凭借国际化业务、海外销售平台搭建以及全链条投行业务能力提升,不断缩小与香港本土券商的差距。相关数据显示,内地金融机构在香港的投资银行业务中已经占逾三成以上市场份额;香港中资证券业协会的会员已经扩大到逾75家。而在业内人士看来,在沪港通渐入佳境、深港通即将启动的背景下,内地券商还将进一步加大在香港市场的业务布局,争取市场份额、扩大规模、提升品牌知名难度,力图在市场影响力、信用评级以及市场研究能力等方面赢得更多话语权。
“券商加快海外布局与中国企业'出海’节奏加快的大背景密切相关,已经有券商在整合自身与香港的金融团队,以服务双方市场的客户,伴随这类融资和并购动作加快,内地券商在香港市场的竞争力也会逐步提高。”上述券商投行人士同时表示,由于香港金融机构成熟度相对较高,内地券商在投行业务等方面进入时间较晚,实力差距仍待拉近,同时在资本市场对接过程中,内地券商自身也会面临两地管理机制协调和人员调配难度较大等瓶颈需要突破。“不过,在当前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背景下,内地券商正在迎来一轮重大机遇,随着业务链条的完善和管理团队的成熟,预计内地券商在港市场的金融地位还会进一步提升。”
资金南下助力港股行情
如果说沪港通是内地资本进入香港市场的先锋军,允许公募基金南下、保监会放开险资投资香港创业板、基金互认则是持续跟进的后备正规军。在这一盘大棋局中,还有深港通、沪港通优化版等棋子尚未落下,香港市场的定价权将迎来激烈的争夺战。
博时基金宏观策略部认为,实施两地基金互认的意义,从战略角度看将促进大中华区域金融市场的整合,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开放的进程,巩固内地资本市场在东亚乃至全球的地位。
从战术角度看,两地基金互认是对沪港通、深港通等两地市场联通渠道的有益补充,将奠定港股与A股市场互通的共同基础,并推动两地资产管理机构的发展。
“评估基金互认对市场的影响,我们认为可以用沪港通作为参考。考虑基金互认的条件限制,以及对彼此市场的偏好情况,基金互认对A股的短期影响或小于港股市场。从沪港通的资金流动情况看,基金互认短期能带给对方市场的资金有限。相对A股而言,有估值优势的港股可能会因基金互认以及即将推出的深港通而出现价格重估,并在中长期提供更为正面的投资前景。”博时基金宏观策略部余军表示。
由于内地资本持续输出,港股的价值重估已经成为趋势。今年以来流行的“港A股”正是出于这一逻辑。香港一位市场人士指出,港股是内地资金国际化的第一站。市场预期随着内地资金大量的进入,它们将在某些股票上夺取定价权,而这些股票的走势和估值将有机会跟A股同类公司接轨。“未来市场认同的一定是内地资金熟悉的股票或跟A股热炒公司同类概念的股票。这也是为什么最近有所谓'港A股’的说法。”
对于近期港股市场,机构普遍表示,在基金互认可能带来新增内地资本流量的预期支撑下,考虑到各指数成分蓝筹仍有望因基金互认直接受益,预计香港市场会对政策作出热烈反应,短期外资和内地资本集中回流的现象可能再度出现,从而推动市场出现新一波上涨行情。
信息监督:马力 010-63967913 13811615299
相关文章
- 刘杉:人民日报头条透露股市牛三年2015/5/27
- 西班牙选举和希腊债务危机重创股市及欧元2015/5/27
- 养老金投资方案已出:将限制入股市资金比例2015/5/26
- 中国太太恋上股市拿8成储蓄入市 称理财产品是小钱2015/5/26
- 彭博商业周刊:伊朗股市或将井喷2015/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