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经济圈第二次扩容 芜湖马鞍山回归
发表日期:2016-12-20 14:18:33 兰格钢铁
特约撰稿张赛男上海报道
合肥经济圈第二次扩容。
近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安徽实施方案》出台。方案正式提出,扩容升级合肥经济圈,增加芜湖、马鞍山市。
继滁州回归合肥经济圈后,同作为南京都市圈的重要城市,芜湖和马鞍山也开始回归。分析人士认为,合肥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在区域发展中的主动性增强,正在慢慢吸引省内优势资源的回流。
对于合肥来说,除了收回资源壮大自身经济体量外,亟待考虑的是芜湖、马鞍山回流之后如何协调圈内城市的发展,如何实现与南京都市圈的无缝对接。
安徽省内优势资源回流
合肥都市圈扩容的路径循序渐进,从经济圈到都市圈,再到经济圈的两次扩容。随着合肥的辐射能力增强,与周边区域的一体化程度不断深化。
合肥经济圈成立于2009年,当时只包括了合肥、巢湖、淮南、六安、桐城5座城市。2011年,安徽对巢湖进行分拆,增加了合肥的产业和城市发展规模,被认为是壮大合肥经济圈的一个表现。
2013年,原本为南京都市圈重要城市的滁州宣布加入合肥经济圈,完成经济圈的第一次扩容。
时隔3年,同样作为南京都市圈的重要城市,芜湖和马鞍山这两位重量级成员被正式纳入合肥经济圈。经过7年的发展,合肥经济圈做大之后,辐射能力增强,周边资源在向其积聚。
很多情况下,人们习惯于将“经济圈”和“都市圈”的概念混为一谈,其实二者存在差别。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梳理,“合肥都市圈”的形成是以“合肥经济圈”的发展壮大为基础的,并且意味着区域一体化程度更高。
从提出时间来看,“合肥都市圈”的提法要远远晚于“合肥经济圈”。今年4月10日,在合肥都市圈城市党政领导第七次会商会议上,安徽省的合肥、淮南、六安、滁州和桐城5个县市签署了合肥都市圈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合肥都市圈战略的正式启动。
从所含城市来看,“双圈”保持一致。这次“经济圈”扩容,将芜湖、马鞍山两座重量级城市纳入,意味着“合肥都市圈”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多位接受采访的当地官员和学者表示,这次都市圈扩容一方面是对国家战略的响应,另一方面是出于合肥自身发展的需要。
安徽东向发展更进一步
6月份出台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把芜湖、马鞍山纳入长三角城市群,合肥城市群被提到了一个较高的位置。再加上合肥被定义为长三角副中心城市,合肥在长三角的地位不断提高。
合肥市发改委区域处处长徐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这两年国家对合肥非常重视,从这份规划上看,对长三角几个城市的定位几乎是一样的。”
此次方案也提出,到2020年,都市圈内形成若干国家级或世界级产业集群,人均收入力争达到长三角地区平均水平,建成一批国际化对外开放平台,国际化人居、商务环境明显改善。
安徽经济研究院投资所所长夏兴萍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以前合肥都市圈只有合肥一个中心城市,现在增加了马鞍山和芜湖,说明合肥的辐射能力更强了,也增加了合肥都市圈的整体实力,将来会增强对安徽省的带动作用。
事实上,这次扩容符合安徽坚持的东向发展战略,并且促进了安徽对接长三角的意图。
“纳入芜、马之后,合肥向东的发展通道更为畅通,进一步向南京靠拢,承接江苏的产业转移,寻求与上海的合作,推进省内其他城市与长三角的合作,对合肥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徐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说。
对于处在“双圈”之内的芜湖、马鞍山而言,此前受到南京都市圈的辐射更多,与南京更为亲密,被合肥都市圈纳入之后,是否产生真正的辐射效应?江苏省社科院的一位专家就表示,“现实来看,宁安高铁已经建成,连接了南京和马鞍山、芜湖,使得它们之前的交通非常方便。特别是人才流动,似乎更愿意往南京跑。能否吸引人才,对城市发展相当重要。”上述专家说。
而徐伟则认为,芜、马也相当有利。这两座城市之前积极地投入南京怀抱,在交通方面得到了进一步拓展,现在又可以借助安徽的资源,实现“左右逢源”。
合肥与南京合作大于竞争
此前一直处于南京都市圈辐射范围的芜湖、马鞍山,如何更好地融入合肥都市圈?
此外,扩容之后具体如何推进?合肥方面表示方案正在走程序,具体内容还不方便透露,但区域内联动问题确实成为决策层的关注点。
合肥市发改委区域经济处的一位官员表示,安徽方面即将举办一场区域协调会,就跨区域合作的具体推进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芜、马与合肥的协调应该比其他城市更好,芜湖在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合肥也正在大力发展这些产业,更有利形成产业集群。”夏兴萍认为,就产业对接而言,芜湖和马鞍山相比圈内其他城市更有优势。
安徽区域经济专家程必定表示,关键是要形成区域内一体化的互动机制。不仅要在经济,还要在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形成进一步协调,从目前来看,制度性安排还是不够。
此前,合肥经济圈吸纳处于南京都市圈的滁州,被外界认为是“两圈”之间的竞争,此次扩容也被认为是合肥对资源外流的一种收回。面对“两圈”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接受采访的学者和专家均表示,今后两圈之间的关系更多应是合作。
此次方案也明确提到,要“加快合肥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融合发展,积极打造合芜宁“成长三角”。
徐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二者竞争还谈不上,更多的是合作。在经济体量上,合肥与南京还存在差距,尤其在城市管理、建设、国际化上还有差距,扩容都市圈也表明合肥正在奋起直追。
合肥经济圈第二次扩容。
近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安徽实施方案》出台。方案正式提出,扩容升级合肥经济圈,增加芜湖、马鞍山市。
继滁州回归合肥经济圈后,同作为南京都市圈的重要城市,芜湖和马鞍山也开始回归。分析人士认为,合肥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在区域发展中的主动性增强,正在慢慢吸引省内优势资源的回流。
对于合肥来说,除了收回资源壮大自身经济体量外,亟待考虑的是芜湖、马鞍山回流之后如何协调圈内城市的发展,如何实现与南京都市圈的无缝对接。
安徽省内优势资源回流
合肥都市圈扩容的路径循序渐进,从经济圈到都市圈,再到经济圈的两次扩容。随着合肥的辐射能力增强,与周边区域的一体化程度不断深化。
合肥经济圈成立于2009年,当时只包括了合肥、巢湖、淮南、六安、桐城5座城市。2011年,安徽对巢湖进行分拆,增加了合肥的产业和城市发展规模,被认为是壮大合肥经济圈的一个表现。
2013年,原本为南京都市圈重要城市的滁州宣布加入合肥经济圈,完成经济圈的第一次扩容。
时隔3年,同样作为南京都市圈的重要城市,芜湖和马鞍山这两位重量级成员被正式纳入合肥经济圈。经过7年的发展,合肥经济圈做大之后,辐射能力增强,周边资源在向其积聚。
很多情况下,人们习惯于将“经济圈”和“都市圈”的概念混为一谈,其实二者存在差别。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梳理,“合肥都市圈”的形成是以“合肥经济圈”的发展壮大为基础的,并且意味着区域一体化程度更高。
从提出时间来看,“合肥都市圈”的提法要远远晚于“合肥经济圈”。今年4月10日,在合肥都市圈城市党政领导第七次会商会议上,安徽省的合肥、淮南、六安、滁州和桐城5个县市签署了合肥都市圈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合肥都市圈战略的正式启动。
从所含城市来看,“双圈”保持一致。这次“经济圈”扩容,将芜湖、马鞍山两座重量级城市纳入,意味着“合肥都市圈”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多位接受采访的当地官员和学者表示,这次都市圈扩容一方面是对国家战略的响应,另一方面是出于合肥自身发展的需要。
安徽东向发展更进一步
6月份出台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把芜湖、马鞍山纳入长三角城市群,合肥城市群被提到了一个较高的位置。再加上合肥被定义为长三角副中心城市,合肥在长三角的地位不断提高。
合肥市发改委区域处处长徐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这两年国家对合肥非常重视,从这份规划上看,对长三角几个城市的定位几乎是一样的。”
此次方案也提出,到2020年,都市圈内形成若干国家级或世界级产业集群,人均收入力争达到长三角地区平均水平,建成一批国际化对外开放平台,国际化人居、商务环境明显改善。
安徽经济研究院投资所所长夏兴萍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以前合肥都市圈只有合肥一个中心城市,现在增加了马鞍山和芜湖,说明合肥的辐射能力更强了,也增加了合肥都市圈的整体实力,将来会增强对安徽省的带动作用。
事实上,这次扩容符合安徽坚持的东向发展战略,并且促进了安徽对接长三角的意图。
“纳入芜、马之后,合肥向东的发展通道更为畅通,进一步向南京靠拢,承接江苏的产业转移,寻求与上海的合作,推进省内其他城市与长三角的合作,对合肥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徐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说。
对于处在“双圈”之内的芜湖、马鞍山而言,此前受到南京都市圈的辐射更多,与南京更为亲密,被合肥都市圈纳入之后,是否产生真正的辐射效应?江苏省社科院的一位专家就表示,“现实来看,宁安高铁已经建成,连接了南京和马鞍山、芜湖,使得它们之前的交通非常方便。特别是人才流动,似乎更愿意往南京跑。能否吸引人才,对城市发展相当重要。”上述专家说。
而徐伟则认为,芜、马也相当有利。这两座城市之前积极地投入南京怀抱,在交通方面得到了进一步拓展,现在又可以借助安徽的资源,实现“左右逢源”。
合肥与南京合作大于竞争
此前一直处于南京都市圈辐射范围的芜湖、马鞍山,如何更好地融入合肥都市圈?
此外,扩容之后具体如何推进?合肥方面表示方案正在走程序,具体内容还不方便透露,但区域内联动问题确实成为决策层的关注点。
合肥市发改委区域经济处的一位官员表示,安徽方面即将举办一场区域协调会,就跨区域合作的具体推进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芜、马与合肥的协调应该比其他城市更好,芜湖在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合肥也正在大力发展这些产业,更有利形成产业集群。”夏兴萍认为,就产业对接而言,芜湖和马鞍山相比圈内其他城市更有优势。
安徽区域经济专家程必定表示,关键是要形成区域内一体化的互动机制。不仅要在经济,还要在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形成进一步协调,从目前来看,制度性安排还是不够。
此前,合肥经济圈吸纳处于南京都市圈的滁州,被外界认为是“两圈”之间的竞争,此次扩容也被认为是合肥对资源外流的一种收回。面对“两圈”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接受采访的学者和专家均表示,今后两圈之间的关系更多应是合作。
此次方案也明确提到,要“加快合肥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融合发展,积极打造合芜宁“成长三角”。
徐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二者竞争还谈不上,更多的是合作。在经济体量上,合肥与南京还存在差距,尤其在城市管理、建设、国际化上还有差距,扩容都市圈也表明合肥正在奋起直追。
信息监督:马力 010-63967913 1381161529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