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工业在保持快速发展势头的同时,碳排放强度也在持续下降。据2020年12月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显示,2019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 年下降48.1%,超过了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
经济学家通常把钢产量或人均钢产量作为衡量各国经济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我国钢铁工业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过剩产能取得显著成效,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绿色转型、智能制造、国际合作取得积极进展,有效支撑了中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工业减碳,发展增绿。钢铁工业是我国实现减排减碳的重要领域之一。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总工程师李新创在接受《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钢铁工业综合实力已处在世界一流方阵,是可率先进入制造强国先进行列的产业之一。钢铁是中国制造业门类中最具全球竞争力的产业之一,2020年中国钢产量达到10.65亿吨,已经连续25年全球第一,预测2021年我国钢材需求量9.91亿吨,同比增长1.0%。目前, 整个行业发展向数量减量、高质量重组和低碳阶段演变。”
李新创说,“十三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强化自主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基础研究、高端产品、绿色低碳、智能制造等领域取得突出成果,解决了制约发展的诸多难题,形成了支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为由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转变奠定坚实基础。2020年重点大中型企业吨钢综合能耗(折合标准煤)由2015年的572千克下降到545.3千克,并于2019年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节能目标。例如, 首钢迁钢率先实现全流程超低排放、德龙钢铁打造4A级工业旅游钢厂、普阳钢铁开展卓越环保绩效管理等为钢铁企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借鉴意义。此外,唐山、邯郸等重点区域差别化错峰停限产及“一企一策”治理工作为打赢蓝天保卫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下,我国钢铁企业将国际化向纵深推进,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例如,德龙钢铁印尼德信钢铁项目、马中关丹产业园联合钢铁项目,中国一重—德龙镍业不锈钢项目、青山集团不锈钢项目等绿地投资项目落地生根,迸发新动能;河钢收购塞钢,敬业集团收购英钢,建龙重工收购马来西亚东钢,国际合作涌现新模式。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和消费国,行业面临从碳排放强度的“相对约束”到碳排放总量的绝对约束和低碳发展的更多挑战,加快推进低碳转型,促进企业绿色发展,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并提前实现碳达峰是国家建设发展的需要, 是行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
李新创建议:
优化工艺结构路线,调整产业结构。在循环经济理念下,进一步提高各类资源的循环利用率,提高废钢使用比例和球团使用比例,有序引导建设短流程电炉炼钢,有效降低铁钢比,减少吨钢碳排放。
鼓励清洁能源,调整能源结构。企业积极采用太阳能、风能、氢能和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协作研发并推广应用非化石能源替代技术、生物质能技术、储能技术等, 促进能源结构清洁低碳化。同时, 进一步提高能效水平,特别是提高自发电比例。
立足科技进步,创新低碳技术。以自主研发为主体,注重加强国际合作,配合“一带一路”建设,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积极推动低碳冶金技术的突破,加强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及利用技术等低碳技术的创新研发应用。
强化碳管控水平,积极参与碳交易。主动关注国家碳交易政策, 配合做好碳核查及碳市场建设基础性工作,积极反映实际情况, 完善钢铁行业配额分配及碳交易方案,推进碳排放技术和管理标准体系的建设。作为市场主体,培育碳交易人才队伍,完善碳管理组织架构,以更加充分的准备迎接碳交易的实施。
2020年以来,我国多次就减排减碳提出目标任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中就包括“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部署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指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 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一方面国家出台多项政策鼓励支持创新,包括开发先进材料、先进工艺装备;一方面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应该积极发挥优势, 依托各产业链各环节共同推进产业间耦合发展,力争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峰。”李新创向《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说。(中国发展观察)
- 3月4日河北钢铁炼焦煤采购价格2024/3/4
- 3月4日津西钢铁喷吹煤采购价格2024/3/4
- 3月4日津西钢铁烧结煤采购价格2024/3/4
- 3月4日兰格钢铁网废钢流通基准价格指数为2600跌72024/3/4
- 河北唐银钢铁有限公司退城搬迁项目公示2024/3/4
- 普阳钢铁130亿钢铁项目开工202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