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部分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大幅上涨,引发各界广泛关注。前不久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将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作为下半年重要的工作任务之一。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由国内外多重因素推动。一是供需因素。随着全球主要经济体持续复苏,大宗商品需求稳步提升。而供给受制于开采或冶炼环节产能约束,难以快速提升。供应偏紧是价格上涨的主要推动力。二是货币因素。受美国、欧洲等发达经济体超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影响,全球流动性过剩,大量资金进入大宗商品市场,使其金融属性增强,推动价格上涨。三是市场秩序因素。期货和现货市场投机炒作、市场预期自我强化等因素一定程度上推高大宗商品价格。四是定价机制因素。部分大宗商品的国际基准价格形成机制不透明,易涨难跌,带动国内期货和现货市场价格上涨。
5月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提及大宗商品涨价,部署做好保供稳价工作。相关部门先后采取了提高部分钢铁产品出口关税、严厉查处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投放铜铝锌等国家储备、规范重要商品价格指数发布行为等措施,使铁矿石、钢材、煤炭、铜等商品价格上涨势头得到一定程度抑制。
鉴于下半年大宗商品价格仍有保持高位运行的趋势,且市场自发调节存在滞后性,建议继续发挥好政府作用,进一步提升调控能力,完善调控机制,引导大宗商品价格有序回落。
短期来看,调控的重点在于缓解供需矛盾。一方面,应提升供给弹性。在重点金属和能源矿产开采和冶炼领域,简化相关审批手续,提升优质产能或产量。尤其是在当前供应短缺情况下,可临时增加相关企业的能耗和排放额度,短期内快速提升供给。
另一方面,可临时性压减部分需求。由于上半年我国经济恢复基础较好,近期世界银行等多家权威机构纷纷上调我国经济增长预期,这为宏观调控提供了一定空间。可适当引导市场和政府将部分投资转移至明年,通过跨期调控,减少当前大宗商品中基础原材料的需求,以缓解供需矛盾,推动价格有序回落。
从中长期看,应当从提升保供能力和优化定价机制等方面,提高大宗商品价格调控能力,促进价格持续平稳运行。例如,应加强储备能力建设,加大部分重点大宗商品的国家储备规模。推动重点行业、企业在国际及国内贸易中更多参照国内期货和现货市场权威价格定价。推动国际贸易定价基准多元化,尽力规避单一指数不公平、不合理问题。(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