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举办的第十三届中国钢铁发展论坛在京召开。多位与会专家表示,我国钢铁行业发展已经进入由规模效益向质量效益转变的加速演进期,必须巩固提升去产能成果,加大研发投入,推动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司长陈克龙指出,我国钢铁行业已经进入由规模效益向质量效益转变的加速演进期,处于由大到强历史转变的关键阶段。当前世界局势、疫情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经济发展,钢铁行业稳增长存在不确定性,同时面临错综复杂的严峻挑战。
陈克龙表示,今后一段时期,钢铁工业受供给约束、需求收缩双向压力影响将更加突出,供需双弱问题短期内难以改观,减量化发展特征更加明显,开始进入中低速高质量发展的阶段。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总工程师李新创也表示,当前政策层面要求钢铁行业产能置换日趋严格,产能置换比例显著提升。项目备案也更加规范,建设钢铁冶炼项目须满足先进工艺装备水平和领先指标要求。同时钢铁行业还面临产能产量双控、污染物排放双控、能耗双控以及碳排放双控的“四大双控”制约。
李新创说,2021年钢铁行业二氧化碳排放17.9亿吨,占全国碳排放总量15%左右,是仅次于电力行业的碳排放“大户”。另外,钢铁行业长流程占比仍达90%,减碳难度增加。但降碳和实现碳中和是长远的发展问题,生产过程碳排放机理复杂,成熟可行技术挖潜空间缩小,减排成本增加;流程结构优化的资源要素、成本优势不足;前沿低碳技术成熟度尚低、低成本规模化应用尚不具备条件等仍是当前的行业挑战,要先立后破,在发展中降碳,在降碳中发展。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表示,下一步生态环境部要会同有关部门推动出台全国碳排放交易管理条例,同时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强化数据质量管理,逐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更好发挥碳市场作为减污降碳激励约束机制的作用。
铁矿石资源保障将是未来钢铁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铁矿不仅是总量问题,还是来源结构问题”,李新创指出,我国钢铁行业在原料保障上存在依赖进口、来源集中、权益矿不足以及议价能力弱等痛点。过去两年中国进口来源集中在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家。与此同时,钢铁行业低碳发展使得对进口原料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而全球原料质量条件呈下降趋势,铁矿产业的非连续性、建厂达产时间长等结构特点也在制约着钢铁原材料来源。
陈克龙表示,我们要充分认识保障初级产品供给的重要性,目前我国铁矿石的外采度超过80%,但我国铁矿资源储量丰富,资源量排名世界第四,具备保障钢铁工业发展的资源条件。
“要破除惯性思维,像重视粮食安全一样,高度重视铁矿资源的保障,加快国内铁矿投资开发力度。”陈克龙指出,要把钢铁工业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从前3月来看,黑色金属采矿投资增速同比增长90%,较去年的同期大幅增长了83个百分点。
李新创建议,建立多维度、多元化的资源保障体系。既要在国内新建一批竞争力较强的矿山,又要重视海外开发,在多国建立海外资源基地,实现进口来源多元化。对于锰、铬、镍等附加值高且国内供应有限的矿种,也可考虑建立储备制度。(经济参考网)
- 12月18日贵阳长乐钢铁建筑钢材出厂价格下调40元2023/12/18
- 12月18日敬业钢铁中厚板锁价政策2023/12/18
- 12月18日兰格钢铁网废钢流通基准价格指数为2540涨12023/12/18
- 2023年12月18日普阳钢铁中厚板锁价政策调整2023/12/18
- 快讯:18日天津荣程钢铁锁价下调30元2023/12/18
- 税惠政策“加码” 企业发展“提速”2023/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