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望如山,催人奋进。韶关这个老工业城市如何坚持从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格局谋划,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在高水平保护中推进高质量发展奋力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
在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之际,省党代表,中南钢铁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李世平就这个话题接受了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专访,一起来听听他怎么说。
韶关以全新格局、全新姿态
奋进在新赶考路上
记者:过去五年,韶关在贯彻落实“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都做了哪些具体工作?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带来了哪些直观的变化和利好?
李世平:近五年是韶关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全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粤北生态屏障更加牢固,民生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文化事业发展繁荣兴盛,民主法治建设深入推进,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近年来,韶关把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韶关在全省率先推出“厂区变园区、产区变城区”改革试点,牵引全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依托韶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势,围绕构建“3+3”战略性产业集群和新能源产业,科学制定全市产业地图,集中优势资源力量,实现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韶关还腾出近20万平方米的载体用来打造国家级孵化器、众创空间,推动形成“双区”研发、韶关转化的创新格局。
其中,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以交通为例,韶关是粤北门户,外接湘赣,内联珠三角,自古便是中原与岭南地区交流的黄金通道,是大湾区辐射内陆的枢纽位置。作为广东北部生态发展区重要的节点城市,韶关是粤北铁路网、高速公路网的重要枢纽,是中国北方及长江流域与华南沿海之间的重要通道,京广铁路、武广高铁、京珠高速、乐广高速和106国道南北贯穿全市,323国道东西贯穿全市,地理位置优越。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11月27日11时25分,随着一架南方航空空客A320飞机腾空,位于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桂头镇的韶关丹霞机场正式通航。韶关人民的“航空梦”在砥砺前行32年后,终得实现。这趟满载韶关人民美好祝福的航班将在祖国蔚蓝的天空上飞行近3小时后抵达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韶关与首都的时空距离进一步缩短。
韶关丹霞机场建成通航,标志着韶关“八高三铁两航”综合交通骨架网已基本建成,初步形成了“水陆空”立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出行带来便利。随着后续航线网络不断优化,韶关还将进一步密切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北部生态发展区与广大内陆地区的联系,进一步拉近韶关与省内外重要城市的时空距离,缓解韶关门户枢纽功能较弱、市场配置资源能力不强等问题;有利于韶关深度链接国内外大市场,促进各类市场资源要素流动、循环、联通,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加速向韶关集聚,提升韶关城市形象和竞争力,为韶关开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创造新的优势条件;有利于韶关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与内陆腹地联动发展的重要节点。
目前,韶关正在全力推动“123 出行交通圈”的建设,未来将达到市内县(市、区)1小时通达、全省主要城市间2小时到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113
快货物流圈”,省内1天送达、国内主要城市1天送达、国内绝大多数地区3天内送达,实现与粤港澳大湾区以及周边重要节点城市的快速联通。
韶关深度参与“双区”建设
记者:针对珠三角东西两岸发展不均衡、城市间协调联动不足和核心城市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等问题,广东明确提出推动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等都市圈深度融合,广佛、深港和珠澳三个极点在大湾区中发挥了哪些积极作用?您如何看待和评价?
李世平:目前,韶关正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动对接融入“双区”建设,深度参与两个合作区建设,推动落实广韶战略合作协议,借力广州都市圈辐射带动,谋划推进珠江-北江经济带建设;深化“莞韶对口帮扶”,启动莞韶创新产业园建设等。
同时,韶关也在积极探索与周边地区的对接合作,推进与红三角的粤湘粤赣区域合作试点,在乐昌、南雄谋划打造合作示范区。强化韶关粤港澳大湾区辐射泛珠三角“前庭”的地位,加强与内陆城市的资源共享与经济协作。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韶关保税物流中心(B型)项目建设,做好广东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区申报建设各项工作等。
韶关与“双区”将实现
发展深度协调,优势互补
记者:广州、深圳“双城联动”,对区域协调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核心作用,随着广深两市全方位深化战略合作,核心引擎作用不断增强,您觉得如何能更好地发挥“双城联动”在粤港澳大湾区和全省建设发展的带动作用?具体到广州和韶关,如何完善动力传导体系,实现发展的深度协调,优势互补?
李世平:韶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正在全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加快实现资源资产价值化,举全市之力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主动对接融入服务“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不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韶关全面对接融入国家和省的重大战略,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随着“双碳”战略深入实施,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枢纽节点数据中心集群落户韶关,全市迎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新旧动能转换的重大机遇,着力打造新能源全产业链,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同时,韶关也在全力推动乡村振兴与农旅融合发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茶罐子”“花瓶子”,打造大湾区“后花园”“康养地”“体验场”。
比如说在新能源方面,当前韶关正抢抓碳达峰、碳中和系统性社会变革和“东数西算”国家重点工程实施的重大机遇,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枢纽节点数据中心集群落户韶关为契机,科学有序发展“风”“光”等清洁能源产业,打造“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奋力走出一条风光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变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作为广东主要的电源基地之一,近年来,韶关用活资源禀赋,新能源消纳能力持续提升,清洁能源占比不断增加。截至2021年底,韶关地区发电装机容量811.69万千瓦。其中,火电392万千瓦,水电213.45万千瓦,生物质电38.9万千瓦,风电51.79万千瓦,光电82.9万千瓦,企业自备电厂装机容量为30.9万千瓦,余热发电装机容量为1.75万千瓦。清洁能源占比达52.6%,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加快绿色崛起步伐,韶关奋力
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
记者:近年来,北部生态发展区绿色发展优势进一步凸显。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构建,如何促进了北部山区的绿色发展方面?面向未来,韶关,如何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让北部生态发展区成为更具持续力的生态发展新标杆?
李世平:2018年,韶关正式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并于2019年在全省率先提出全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战略决策,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聚万众之心,致力“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围绕“绿色”这一关键词,近年来,韶关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激活绿色发展优势,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绿色低碳产业等加快发展,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如何做好生态和发展双选题?产业生态化是北部生态发展区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的题中之义。一度废弃的红砖厂房建成智能管控平台,钢铁厂区附近新建的加氢一体站投入运营,防灾减灾项目厂房正紧锣密鼓施工,引进湖南镭目智慧制造项目和社会专业孵化器……1966年建成的韶关钢铁厂、如今的韶钢产业园近期多了不少新的产业项目,以高炉、厂房为主的生产型厂区正向产业集聚的现代化园区转型,逐步实现强链补链自主可控。
崭新的标准化厂房林立,设备安装调试正如火如荼进行……“双变”之下的丹霞冶炼厂,不仅盘活了闲置十多年的600多亩工业用地,而且通过原有产业招商,延长了产业链,达到了“补链、强链、延链”的效果。
韶钢、丹冶的变化是韶关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2021年以来,韶关以“厂区变园区、产区变城区”(以下简称“双变”)为抓手,探索老工业城市产城融合新路径,以韶钢、韶冶、东阳光、凡口矿、丹冶等传统产业企业为试点,先后启动了三批“双变”试点改革。
为践行新发展理念,韶关积极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要求,韶关通过举办新能源产业韶关对接大会、碳达峰·碳中和“丹霞论坛”等,因地制宜率先探索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路径,展现了我们创建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区、打造碳达峰碳中和“韶关模式”的决心。在提升生态碳汇能力方面,韶关统筹推进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力创建广东南岭国家公园,全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方面,大力发展林业经济、现代农业、森林康养、文化旅游等“需要山水而不污染山水的产业”的同时,引进一批无污染、少污染的高新技术龙头企业,推动产业结构向绿色低碳多元转型。
激发潜力,韶关努力让乡村
振兴继续走在全省前列
记者:乡村振兴是广东解决城乡发展不协调的重要抓手,您所在的城市,是如何通过高质量实施类似“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等工程,不断地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
李世平:韶关曾经是广东的老工业基地,也是如今的广东农业大市。目前,韶关正在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打响“韶关工匠”“韶州客家菜”品牌,组织评选“韶关保姆”和“丹霞月嫂”活动等。这正是韶关全市各地各部门正在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一个缩影。当前,韶关正在全力抓好乡村振兴的帮扶产业、政策措施、工作体系、机构队伍的有效衔接。
韶关目前正在全力推进的“3510”工程是韶关市立足实际,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重要举措。主要内容是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综合改革”3项重点工作,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美丽圩镇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市场化、乡村振兴帮扶资产管理”5大改革,大力开展“土地流转、质量提升、冷链物流、品牌打造、主体创强、兰花发展、大湾区菜篮子基地、数字农业、农业发展平台、营销推广”等现代农业产业发展10大行动。
如今,韶关“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农业发展格局不断完善。翁源兰花产业园纳入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管理体系。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新增19个、累计达53个,14个镇、110个村通过省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认定,数量排名全省第一和第二,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新增14个、累计达35个。仁化、乳源被评为“2021年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县”,乐昌九峰镇及3个单位被列为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示范点。2021年韶关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12.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9%。
聚焦“招才引智”,韶关栽好
“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记者: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上,广东提出,改变传统思维,转变固有思路,突破行政区划局限,全面实施以功能区为引领的区域发展新战略。据您的观察,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上,目前还存在哪些短板待突破?
李世平:人才是发展最宝贵的资源。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比如说随着经济转型升级,一些产业特别是大数据、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等方面的技术技能人才缺乏,相关产业及其人才资源重要性凸显。目前,韶关已经制定印发《韶关新时代“百团千才万匠”人才工程实施意见》,正在深入实施“南岭团队计划”“丹霞英才计划”“韶州工匠计划”。“项目+人才”引才模式在韶关深入推广,“丹霞英才计划”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至2021年已经引进丹霞英才3638人,其中博士89人。
5月15日,“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韶关行”系列活动发布仪式在韶关乳源举行。韶关立足北部生态发展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定位,深入实施“百团千才万匠”人才工程,谋划“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韶关行”系列活动,将推出81场人才活动、10条人才行路线,探索以“人文旅”相结合的新模式,为海内外和湾区人才团队提供一个科考研究、互动体验、跨学科交流、产业化合作的平台,着力打造服务湾区人才的康养地、后花园、体验场,聚智集力全方位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
韶关市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重大机遇,依托自身丰富的绿色生态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利用乳源南岭、始兴车八岭、仁化丹霞山、南雄帽子峰等具有韶关特色的人才驿站,精心策划主题活动、设计精品路线,诚邀全国各地特别是大湾区国家级、省级和各地市评选出的优秀人才团队、企业来韶开展学术研讨、考察交流、投融资对接、团队建设等活动,着力把韶关人才驿站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高层次人才交流汇聚平台。
推动产业优势互补
促进区域协同共进
记者:面向未来,结合韶关的实际情况,您觉得广东如何能够在新起点上,继续做好推动“一核一带”积厚成势,以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这项工作?
李世平:近5年来,放眼南粤大地,从珠三角到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区域发展的内生动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激发,区域协调发展潜力不断显现。要把粤东西北发展“差距”变追赶“势能”,单个增长极变多个动力源,宜粮则粮、宜工则工、宜商则商,优势互补,东西互济,南北协同,陆海统筹,从而以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以韶关为例,韶关是广东资源资产最丰富的地市之一,目前正在把握碳达峰、碳中和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把资源资产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韶关明确要求由全市统筹发展以光伏、风电等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此后还举办了新能源产业韶关对接大会,全力引进和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
在“两高”产业做减法的同时,韶关不断在新能源产业上做加法,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创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加速推动韶关新能源装备技术、产业链协同发展。2021年,韶关先后引进三峡新能源集团、明阳智慧能源集团等新能源龙头企业,推动总投资600亿元的新能源产业项目落地建设。
同时,韶关作为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全国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承担着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先行先试、改革探索的重任。韶关在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新型工业化,实现经济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韶关在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同时,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产业园区集聚发展、加强招商引资和产业对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