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工业是产生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是推动全国整体实现碳达峰的重要领域。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部署了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工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重大行动、政策保障及组织实施工作,从深度调整产业结构、深入推进节能降耗、积极推进绿色制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工业绿色低碳技术变革、加快推进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等六个方面指明工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的重点任务,提出重点行业达峰、绿色低碳产品供给提升两个重大行动,对于加快推进工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切实落实工业领域碳达峰任务意义重大。
一、《方案》体现的几个特点
《方案》根据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的“1”及“N中为首”,围绕坚定不移实施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战略,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明确分阶段目标
《方案》根据两个五年规划期分阶段提出主要目标,其中:
“十四五”期间以筑牢工业领域碳达峰基础为总体目标,以工业能耗强度下降13.5%,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幅度大于全社会下降幅度,以及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为具体目标。
“十五五”期间以基本建立以高效、绿色、循环低碳为重点特征的现代工业体系为总体目标,以确保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峰为具体目标。
同时,目标也突出体现了工业领域力争率先实现碳达峰的决心,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幅度大于全社会下降幅度、有条件的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率先达峰。
(二)系统推进产业链发展
《方案》充分体现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贯穿工业生产各方面和全过程。
在重大行动环节,既包括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重点碳排放行业,同时也涵盖消费品、装备制造、电子等上下游及相关产业,并强调按照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打造绿色低碳产品供给体系。
在重点任务环节,从产业布局及发展、技术推动、项目示范等角度协同推进,提出鼓励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原生与再生、冶炼与加工产业集群化发展;推进氢能制储输运销用全链条发展;实施钢化联产、炼化一体化、林浆纸一体化、林板一体化等产业循环链接技术;建设一批“产业协同”、“以化固碳”示范项目等具体任务。
在制度体系建设环节,注重系统性、规范性,提出完善以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技术为主的综合标准体系,加快推进构建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体系等统筹推进工作方向。
(三)创新转型举措
《方案》除了在产业结构、节能降碳、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循环利用、技术创新、数字化转型等领域继续强化工作基础上,提出多项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具体举措。
集成技术创新方面,提出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光伏+储能”等自备电厂、自备电源建设;引导绿色工厂进一步提标改造,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建设一批“超级能效”和“零碳”工厂;增强源网荷储协调互动,加快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等。
数字技术赋能创新方面,提出强化企业需求和信息服务供给对接,加快数字化低碳解决方案应用推广,并明确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建立数字化碳管理体系、推进“工业互联网+绿色低碳”三个重点方向。
制度创新方面,以“问题导向”提出政策保障支撑,包括:开展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加快研究制定转型金融标准;开展绿色电力交易试点,打通绿电认购、交易、使用绿色通道;建立工业绿色发展指导目录和项目库,利用绿色信贷加快制造业绿色低碳改造,支持一批低碳技改项目等。
(四)增强企业源动力
企业是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主体,绿色低碳转型也是企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的发展路径。《方案》充分体现调动企业积极性,激发市场主体低碳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的作用,分类明确具体工作要求,提出:
国有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实施企业碳达峰方案,落实任务举措;中小企业要提高环境意识,加强碳减排信息公开,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工艺。
鼓励中央企业、大型企业集团发挥引领作用,加大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应用上的投资力度,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经验和行业方案。鼓励龙头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行业间企业开展协同降碳行动,构建企业首尾相连、互为供需、互联互通的产业链。
《方案》同时提出量化指导方向,有效引导企业开展绿色低碳转型工作,包括:创建一批生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制修订300项左右绿色低碳产品评价相关标准,开发推广万种绿色低碳产品;面向交通、钢铁、石化化工等行业机电设备维护升级需要,培育50家再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开展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示范企业和园区创建;鼓励企业采用自我声明或自愿性认证方式,发布绿色低碳产品名单;鼓励绿色低碳相关企业服务和产品“走出去”,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等。
二、钢铁行业落实《方案》的相关建议
《方案》紧扣确保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峰目标的落实,全面系统部署工作方向,将有效指导和督促行业、企业扎实落实双碳行动。钢铁行业是工业领域重点碳排放行业,应加快围绕《方案》总体部署,统筹谋划开展工作。
(一)以绿色低碳转型赋能钢铁高质量发展
钢铁行业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推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处理好钢铁行业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以调整产业结构、节能降耗、推进绿色制造、发展循环经济、绿色低碳技术变革、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抓手,赋能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练好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功”和“内功”,加速推动我国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进程。钢铁企业应加快将落实双碳行动纳入发展总体规划,结合行业发展趋势、企业发展实际制定细致可行的碳达峰方案,明确具体路径和任务举措,做到纲举目张、有的放矢。
(二)积极深入推进实施绿色制造工程
进一步深入推进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推广绿色设计,探索产品设计、生产工艺、产品分销以及回收处置利用全产业链绿色化,加快钢铁行业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综合利用全流程绿色发展。按照全面推行绿色制造的战略要求,以破解资源能耗约束和缓解生态环境压力为出发点,加快构建高效、绿色、循环低碳的钢铁工业体系。
积极创建具备“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等特点的绿色工厂。充分发挥钢铁企业产品制造功能、能源转换功能、废弃物消纳功能及绿化美化功能,树立钢铁与周边环境是和谐发展的“共同体”理念,构建钢铁行业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实现生产方式“绿色化”。
有条件的钢铁企业应围绕“超级能效”、“零碳”工厂、“绿电倍增”工程、“绿色微电网”等典型示范项目积极推进应用,带动钢铁生产模式绿色转型。
(三)加快推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
通过推进钢铁行业重大低碳技术、工艺、装备创新突破和改造应用,以技术工艺革新、生产流程再造促进钢铁行业减碳去碳。
一是加强对氢冶金、低碳冶金、洁净钢冶炼、薄带铸轧、无头轧制等先进工艺技术的研发,通过创新寻求突破,解决好“卡脖子”钢铁材料、关键核心设备进口和先进低碳技术创新问题。推动优化产品结构,提高高强高韧、耐蚀耐候、节材节能等低碳产品应用比例,带动富氢碳循环高炉冶炼、氢基竖炉直接还原铁、碳捕集利用封存等技术取得突破应用,并加快推进工业规模化应用。
二是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特别是中央企业、大型企业集团、龙头企业应发挥引领作用,加大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应用上的投资力度,实施生产工艺深度脱碳、工业流程再造、电气化改造、二氧化碳回收循环利用等技术示范工程。同时,联合上下游企业、行业间企业开展协同降碳行动,推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协作、上下游协同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创新体系。
(四)主动推进数字化低碳转型
高度认识并重视数字化赋能钢铁绿色低碳转型、提质增效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加快应用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泛在感知互联的工厂运行环境,提升烧结、炼铁、炼钢、轧钢等生产过程的实时感知能力。另一方面,开发基于数据驱动、机理模型的先进工艺控制系统,构建面向主要生产场景的数字孪生模型,提高生产和管理智能化水平。通过智能升级改造,全面提高企业生产运营管理水平,充分挖掘各生产环节提质增效潜力,增强企业整体竞争力。
同时,围绕节能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推广建立健全数字化碳管理体系,构建“数据统计核算-集成化对标-工序目标考核分解-预测及潜力分析”相耦合的碳排放与污染物排放全过程智能管控与评估平台,逐步建立完善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基础数据库,统筹物料平衡、铁平衡及能源、污染物平衡,基于“低碳发展规划+协同管控平台”总体链条设计,帮助钢铁企业扎实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五)系统推动开展绿色产品标准认证
绿色产品认证是授予企业绿色产品认证证书,允许产品使用绿色认证标志,有助于消费者便捷识别,提高认证合格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激励企业加强绿色产品质量管理,提高绿色产品质量水平。钢铁行业应积极响应《方案》要求,开展绿色产品标准及认证工作。同时,围绕全生命周期理念,与汽车、家电、建材等行业形成上下游产业联动,推动开展产品的生命周期评价,披露产品绿色属性。(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 李冰)
- 10月18日兰格钢铁网统计铁矿石港口库存量2023/10/18
- 陈吉宁:推动钢铁行业加快探索绿色发展之路2023/10/18
- 河钢获批建设“河北省钢铁工业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2023/10/18
- 世界钢铁协会预测:2023年和2024年钢铁需求分别增长1.8%、1.9%2023/10/18
- 于勇会见印度钢铁管理公司董事长阿马伦杜·普拉卡什2023/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