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格首页 >行业热点 >行业热点
何文波:努力成为世界钢铁绿色低碳发展和智能制造的探索者和先行者
发表日期:2022/11/28 9:40:08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11月23日上午,由中国金属学会主办、中冶赛迪集团有限公司和重庆金属学会承办的第十三届中国钢铁年会开幕。受疫情影响,本次会议采用线上方式进行,会期共2天。与会人士围绕“建设绿色、低碳、智能、可持续发展的钢铁工业”主题,就冶金和材料理论、工艺、产品、应用、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发展等内容展开交流研讨。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会长何文波,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张晓刚,中冶赛迪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肖学文到会致辞。大会开幕式特邀中国金属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世界钢铁协会总干事埃德温·巴松,东北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国栋,北京科技大学校长杨仁树,河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新东,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钢铁研究总院常务副院长杜挽生做主旨报告。中国金属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田志凌、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新江分别主持了大会开幕式和主旨报告环节。

图为何文波

何文波在致辞中说,本届钢铁年会是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不久,钢铁行业深入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关键时期举办的会议,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面对“双碳”目标和新一轮的科技革命的挑战,钢铁工业仍需要以自主创新为战略基点和核心要素,瞄准关键短板发力,走好科技创新之路。“事实上,我们已经开始行动,努力成为世界钢铁绿色低碳发展和智能制造的探索者和先行者。”何文波表示,我国一些优秀钢铁企业已经掌握了世界领先的节能减排技术、低碳冶金技术,力争引领世界钢铁工业绿色发展的革命性变革。我们倡导全行业协同、“产学研用”生态圈合作,共同开展重大工艺创新,围绕低碳冶金、智慧工厂、节能环保等关键共性技术,加大创新力度。我们正积极组织开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研究,帮助政府明确重大关键技术研究重点与方向,推进上下游产业的战略合作与协同创新。
    

何文波表示,钢协高度重视并全力支持金属学会在行业科技领域发挥作用。协会与学会联合开展的冶金科学技术奖评选、钢铁高质量发展标准引领行动、冶金专业教材和工具书经典传承国际传播工程等工作在鼓励广大行业科技工作者科研创新、技术进步、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体现了不可替代的价值,突出了中国钢铁的社会贡献,赢得国内外的认可和好评。“科技创新使命光荣、道路艰辛,需要理性与勇气、实力与智慧、执着与合作。面对挑战,面向未来,我们拥有充分的信心和坚实的基础,广大科技工作者是中国钢铁实现高质量发展,走向新时代最可依靠的力量。”最后,何文波鼓励大家为钢铁行业未来的科技进步和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图为张晓刚

作为主办方,张晓刚在致辞时首先对与会的领导、院士、专家、学者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表达了欢迎和致谢之意。他表示,本届年会以“建设绿色、低碳、智能、可持续发展的钢铁工业”为主题,紧扣当前形势,很有现实意义。进入“十四五”时期,我国钢铁工业仍存在产能过剩、供应链安全缺乏保障、生态环境制约、产业集中度偏低等问题,尤其是在百年变局和世界疫情的交织之下,以及在能源资源环境的众多束缚影响之下,我国钢铁工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依然任重道远。“‘十四五’时期是我国钢铁工业实现由大到强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张晓刚强调,我国钢铁工业要主动适应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新常态、新内涵,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切实转变发展方式,确立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国际化的发展思路,突出创新驱动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低碳、更高水平的对外合作开放,加快构建产业布局合理、技术装备先进、质量品牌突出、智能化水平高、全球竞争力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新格局,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能力,提升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为建设制造强国提供强力的支撑,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图为肖学文

作为承办方,肖学文在致辞时介绍,中冶赛迪是新中国最早成立的一批钢铁工程技术力量,作为服务新中国钢铁工业一路成长发展壮大,责无旁贷要为行业可持续发展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冶赛迪在设计上精益求精,在实践中构建了“五项流耦合与总体设计”相结合的全流程系统性设计理念与方法,坚持创新驱动,引领中国冶金实现高品质化、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高效化发展。展望未来,中冶赛迪将继续联合行业重点高校、科研机构的力量加强科技研发,与各家钢铁企业加强深度合作,共同推动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并将继续坚持国际化战略,为我国钢铁企业“走出去”提供最具竞争力的解决方案。
    

图为干勇

干勇在《提升产业链韧性,推动钢铁行业绿色智能发展》的报告中提到,当前,我国与西方新的竞争格局正在形成,我国科技结构调整的新方向强调增加产业链韧性,即聚焦重点产业领域,锻长板、补短板,以企业为主整合项目、基地、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实现技术溢出效应最大化,构建研发、生产、验证、应用的全链条协同创新体系及产业技术迭代升级创新机制,形成新型的创新理念、创新战略、创新模式、创新网络。以钢铁为代表的基础产业是我国的优势产业,但是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科技创新动力不足,市场需求趋于饱和,环境约束增强,劳动力成本进一步上升,可持续发展面临极大挑战,亟需进行结构调整,增强产业链韧性。推进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关键环节就是结构材料的提升,而且轻质高强的新型结构材料将体现绿色节能降耗的巨大效应。为此,他重点介绍了全生命周期研发新型结构材料的发展方向,强调了氢能、氢冶金、电氢耦合等新能源技术以及新的突破性流程对节能减碳和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意义。
    

图为埃德温·巴松

埃德温·巴松以“未来可持续的钢铁工业”为主题做报告,指出钢铁行业面临的挑战是在钢铁产量继续增长的同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做到这一点的唯一方法是降低二氧化碳强度。”巴松重点介绍了二氧化碳减排的三种路径:一是效率路径即“能效升级计划”,即利用最佳实践分享来尝试和提高全球钢铁行业的效率;二是提升废钢资源的使用量;三是利用突破性技术降低二氧化碳强度,包括氢能的利用、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等。其中,他特别强调了效率路径的重要性:“如果我们有效使用钢材并保持更长时间的使用,或者我们可以为钢铁找到第二次或第三次生命,这就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制造新钢材,也就节省了所有与二氧化碳减排相关的新钢材的生产过程,这种钢铁生产效率和钢铁使用效率,是推动钢铁行业未来降低二样化碳强度的重要杠杆。”
    

图为王国栋

王国栋在《钢铁材料创新基础设施与钢铁行业的数字化转型》的报告中提到,人类社会进入数字时代,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数据分析成为解决不确定性问题的最有效的新方法。材料行业必须与数字经济、数字技术相融合,发挥材料行业应用场景和数据资源的优势,以工业互联网为载体、以底层生产线的数据感知和精准执行为基础、以边缘过程设定模型的数字孪生化和CPS(信息物理系统)化为核心、以数字驱动的云平台为支撑,建设材料行业数字化创新基础设施,实现材料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图为杨仁树

杨仁树在《不忘初心,勇担使命——北京科技大学服务钢铁强国新征程探索与实践》的报告中提到,北京科技大学因钢而生、因钢而兴,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所钢铁工业高等学府,享有“钢铁摇篮”的美誉。近年来,北京科技大学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承等办学治校重点单元与服务钢铁行业发展有机结合,推进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本硕贯通培养模式、教师“双走”战略、科研政策“减增放”等一系列举措,探索出一条多元协同发展的服务行业进步“北科模式”。未来,北京科技大学将继续在创新钢铁技术、培养钢铁人才、传承钢铁文化等方面持续发力,承担起“钢铁强国、科教兴邦”的时代使命。
    

图为王新东

王新东所做的《绿色智能的新一代流程钢厂建设》报告介绍了对钢铁工程绿色化、数字化转型路径的积极探索,河钢在工程实践中建立了全流程多要素“融合协同”的绿色工程管理方法,形成了钢铁工程数字虚拟工厂与现实工厂的协同、绿色技术与工程设计的协同、过程管控与全要素资源的协同、工程数字与模块建造的协同的具体方法支撑。据此方法建成的河钢唐钢新区,实现了产线连续紧凑、动态有序和产品质量窄窗口稳定运行,是同类型、同时期吨钢投资最低,建设工期最短,环保水平最高的新一代流程钢厂。该管理方法为钢铁工程的绿色化、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方法借鉴。
    

图为杜挽生

杜挽生在《提升材料品质,促进低碳发展》的报告中指出,提升钢铁材料使用效率,是钢铁工业减碳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高性能化和高品质化,并实现减量化、长寿命化和高效能化应用,是钢铁材料高效利用、低碳发展的重要方向。他介绍了近年来钢铁研究总院围绕国家高端装备和重大工程“自主可控”和“走出去”战略,研发超高强度钢、耐磨钢、轴承钢、经济型高耐蚀/不锈钢、低成本大膨胀管材、低密度钢等高端品种及核心技术的情况。
    

图为田志凌主持开幕式

图为王新江主持会议

开幕式设立了中国金属学会冶金青年科技奖颁奖环节,由王新江宣布第十一届和第十二届中国金属学会冶金青年科技奖获奖名单,两届各有20名行业内的青年才俊获此殊荣。
    

11月23日下午和24日全天为分会场报告,包括采矿、选矿、炼焦化学、炼铁、炼钢、连铸、轧制与热处理、表面与涂镀、金属材料深加工、汽车用钢、管线钢、低合金钢、特殊钢、电工钢、不锈钢、非晶合金、粉末冶金、冶金能源、环保与资源利用、冶金设备与工程技术、冶金自动化与智能化、冶金信息化、冶金流程工程学、高温合金青年论坛、低碳发展青年论坛、废水零排放等26个专题,共58个单元,发布500余篇精彩报告,另有68篇论文以电子墙报形式展示。

此外,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和辽宁科技大学做了线上技术展示,两届青年奖的事迹也在年会网站进行展览。(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信息监督:马力 010-63967913 13811615299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兰格钢铁网站刊登本图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旨在为满足广大用户的信息需求而采集提供,并非广告服务性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更多钢铁价格信息,请下载兰格钢铁app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