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格首页 >行业热点 >行业热点
“财政、货币政策”双主题报告发布 展望宏观经济政策“组合拳”
发表日期:2024/12/31 17:23:32 新华财经
    

2024年12月29日,中国人民大学深圳论坛?2024财政金融政策主题论坛在深圳举行。论坛以“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取向及前瞻”为主题,隆重发布《中国财政政策:演进、逻辑与取向》《中国货币政策取向及前瞻》两份主题报告,共话如何打好政策“组合拳”。

报告主要内容如下:

积极财政政策旨在增强政策有效性和财政可持续性

《中国财政政策:演进、逻辑与取向》报告作者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贾俊雪和刘勇政教授从历史演进、成功逻辑和现阶段主要政策取向三个方面汇报了中国财政政策的有关内容。报告指出财政政策在我国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主要运用税收、支出、公债等手段,通过影响微观经济主体行为,进而实现宏观经济治理。

中国财政政策从改革开放以来基本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有计划商品经济时代的财政政策(1978—1992年),这一时期基本延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财政理念,把量入为出、略有结余作为财政预算的根本原则,更多表现出顺周期即“被动消极”的宏观治理特征。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的积极财政政策(1993—2012年),这一阶段的财政政策总体呈现出“积极主动”的宏观治理特征,尤以1998年和2008年两次积极财政政策最为瞩目。三是新时代以来的积极财政政策(2013年至今),这一阶段的积极财政政策呈现出转型发展的新态势,例如,大规模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政策逐步淡出;逐步转向以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为主和更加注重显性债务融资,化解地方财政风险等。

报告第二部分指出,中国积极财政政策成功实践的背后蕴含着中国特色的制度逻辑和治理逻辑。制度逻辑方面,中央统揽全局,是改革发展目标的确定者,改革发展路线和政策的设计者;地方则是改革发展路线和政策的执行者,需切实贯彻落实中央政策意图,确保政策落地生效。治理逻辑方面,中国积极财政政策一直坚持中长期战略规划与短期相机抉择政策有机结合,以及坚持总量调节与结构调整有机结合。

报告第三部分讨论了现阶段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政策取向。报告指出,实现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安全是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总体目标,现阶段的主要取向是在增强积极财政政策有效性的同时,实现财政的可持续性。

通过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助力经济增长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马勇发布主题报告《中国货币政策取向及前瞻》。他指出,货币政策的分析和研判需要有明确的事实和数量基础作为依据。为了能够更为准确地评估总体货币状况和货币形势,为政策制定者、各类金融机构及其他市场主体提供货币政策执行情况参考,本报告构建了货币形势指数(简称MSI)。MSI对反映中国货币状况变化、监测货币市场流动性状况以及判断货币政策的可能取向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从MSI走势来看,在央行稳健偏松的政策导向下,2024年上半年MSI整体维持在了“轻度偏冷”区间,但从2024年三季度末起,MSI开启上行趋势。虽然从季度指数走势来看,三季度主成分加权构建的MSI指数较今年二季度进一步下行4.79个百分点至-21.34,季度均值继续运行在“轻度偏冷”区间,但9月MSI指数已经呈现边际回暖趋势,指数值较上月回升3.93个百分点。

展望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形势,在“稳增长”这一核心诉求下,预计央行将继续推出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形势指数(MSI)方面,在低基数和各部门出台的多重支持政策支持的作用之下,通胀有望逐步回升,实际利率也或将随之逐渐回落,MSI指数预计也将会企稳回升。综合考虑我国当前所面临的复杂的内外部经济形势,预期未来一段时期内的货币政策将走向更加积极的宽松状态。

在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总量和结构的宽松同步推进,引导资金向金融和实体经济两个方向上的合理流动,推动金融和实体经济进入“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第二,进一步统筹加强货币政策、宏观审慎和金融监管,确保金融系统稳定运行,通过政策工具的创新为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提供“托底式”的流动性支持。

第三,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推动社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畅通利率期限结构传导机制,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第四,加强市场预期的引导和管理,通过货币政策的积极、有效、反复宣示,并配合以真实有效的需求提升策略,解决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问题,促进市场信心的根本恢复。

(新华财经)
    

信息监督:马力 010-63967913 13811615299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兰格钢铁网站刊登本图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旨在为满足广大用户的信息需求而采集提供,并非广告服务性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更多钢铁价格信息,请下载兰格钢铁app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