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些事,要用精神去衡量价值。在物资匮乏、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的创业初期,敬业集团的创业者们践行艰苦奋斗精神,精打细算攥紧每一分钱;更凭着“再难也要把事办成”的韧劲,将“主观不倒、目标必达”的信念刻进骨子里,最终闯过了创业路上的一道道难关。
1989年春天,平山县化工厂的水杨酸生产线已开工建设三个月,土建工程初具雏形,此时各类主要设备的采购工作已迫在眉睫,其中储存二氧化碳的气囊是水杨酸羧化工艺必备的设备。负责设备采购的任三为此奔赴三千里之外的哈尔滨。可抵达后,一个更让他心寒的消息传来:该厂家早已停止生产这种气囊。浪费了往返火车票钱,没能买到气囊。任三无比沮丧,感觉找不到方向。但他抱着“必须把设备买回来”的信念,又向哈尔滨厂家求助。一位科长告诉他,江苏镇江好像有厂家生产这种气囊,不妨去看看。这消息像救命稻草,任三顾不上休息,问清地址当天就赶去火车站,登上了去镇江的火车。从哈尔滨到镇江要2000多公里的路程,任三辗转了几趟才到达镇江。有一个好消息,就是厂家离镇江火车站仅二里路远。任三终于见到了朝思暮想的气囊:橡胶材质,三尺见方,黑不溜秋。就是这个“家伙”却让任三奔波了半个中国,真是“信息不灵,寸步难行”!办完手续,厂家销售人员说:“你花10块钱雇个三轮车拉走吧!”任三想:“要节省一切能节省的钱,把每一分钱都用到刀刃上。”这是每个采购人员牢记的宗旨,创业期间每一分钱都要掰成几瓣来花。于是,任三准备背上气囊去火车站。谁知,这气囊还真沉,竟然一把都提不起来。厂家人员劝任三:“这气囊有200斤呢,还是雇个车吧!”任三没有放弃,试了几次也提不起来。他干脆求助销售人员帮忙。看到任三这么执拗,三个销售人员只得合力把气囊抬到他背上。任三用手托好气囊,一步步赶往火车站。

工厂距车站虽然仅有二里地,但200斤的重量却让任三每走一步都格外艰难。他觉得背上似压着小山,背越弯、气越粗,托气囊的手臂也没了知觉。他想歇却不能放——没人能再帮他把气囊抬上背,只能硬撑。走不动了,他就找树这类支撑物靠一会儿;汗水迷眼,也腾不开手擦。终于踉踉跄跄挪到火车站托运处,任三再也坚持不住,连人带气囊倒在地上,连抬胳膊擦汗的力气都没了。任三无暇顾及路人的嘲笑、鄙夷或是同情的目光,只有完成任务的喜悦:气囊千里辗转地总算是买回来了。一段时间后,任三偶然得知在300里外的邯郸就有一家生产二氧化碳气囊的厂家。信息的闭塞,使创业者跑了太多的冤枉路,但他们的每一步努力和付出,都成为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创业者们更是将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传递给每一位敬业人,这恰恰是敬业集团一步步发展壮大的关键。

- 敬业集团:创业故事丨任三背囊2025/1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