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格首页 >行业热点 >行业热点
生态环境部:企业的碳配额量与其实际产出量挂钩,不设绝对的碳排放总量上限
发表日期:2025/11/28 17:39:04 生态环境部
    

11月28日,生态环境部举行1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宣教司司长裴晓菲主持发布会。以下是1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最新情况通报。

一、全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现场评估工作已全部完成

为切实履行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职责,及时全面了解全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2022年—2025年,生态环境部开展了全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工作。目前,现场评估工作已全部完成。

总体来看,长江经济带保护区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持续性有效提升。具体来讲,保护成效可以用数字“9876”来概括:“9”是指超过90%的保护区主要保护物种种群数量增加;“8”是指82%的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分布范围扩大,80%以上的保护区地上生物量增多、固碳量提高;“7”是指超过70%的保护区天然林覆盖率提升;“6”是指60%以上涉及湿地的保护区自然湿地面积占比提高。我可以再举几个具体的例子,像安徽、湖北三处保护区观测到的长江江豚由192头增加到269头,分布范围持续扩大;湖北神农架保护区川金丝猴由1471只增加至1618只,栖息地面积扩大了13%;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内长江鲟、胭脂鱼等珍稀特有鱼类数量大幅提升。

近期,我们将向地方反馈长江经济带11省(区、市)14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估情况。评估结果显示,保护区优良率达到98.62%,17处保护区“明显变好”、123处“变好”、5处“稳定”,无“变差”类别的保护区。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取得积极成效。

接下来,我们将抓紧分析、汇总各重点流域、区域和全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陆续发布优秀典型案例,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因地制宜深入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工作,为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美丽中国奠定坚实基础。

二、生态环境部与中国人民银行筹建绿色发展投融资合作伙伴关系指导委员会

为深入贯彻建设金融强国和绿色“一带一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四次“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要求,进一步提升“绿色发展投融资合作伙伴关系”统筹管理和服务能力,生态环境部与中国人民银行决定筹建绿色发展投融资合作伙伴关系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指导委员会”),推动中国绿色金融“走出去”,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重大金融合作提供政策建议和方向指引。

“绿色发展投融资合作伙伴关系”由“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联合首批16家中外金融机构及合作伙伴,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绿色发展高级别论坛上正式启动,并被纳入第三届高峰论坛主席声明和多边合作成果清单。伙伴关系围绕绿色投融资工具创新、海外碳资产开发、气候韧性基础设施建设等关键领域,搭建沟通协作平台,统筹国内外绿色发展资源,着力破解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投融资瓶颈,推动“一带一路”绿色项目落地实施。伙伴关系发起至今,已先后与洪都拉斯、印尼等国家开展了务实合作,与巴西绿色发展投融资国家平台积极开展对接。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和中国人民银行将通过“指导委员会”完善协调机制,加强统筹管理,为“一带一路”绿色投融资合作提供指导支持,高水平支撑“一带一路”绿色发展。

三、《2024、2025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印发

近日,生态环境部印发《2024、2025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以下简称《配额方案》),这是碳市场扩围工作的重要部署安排。

《配额方案》充分借鉴发电行业的成熟经验,延续基于碳排放强度控制的免费配额分配核心框架,按照类似“体验期”式的定位,充分考虑宏观经济形势等因素,树立“激励先进、鞭策落后”的鲜明政策导向,企业的配额量与其实际产出量挂钩,不设绝对的碳排放总量上限。2024年度实施配额等量分配,2025年度行业配额基本盈亏平衡,企业获得的配额量与企业实际碳排放绩效排名有关,总体上可以使单位产品碳排放越低的企业配额盈余率越高,从而形成明确的减排激励约束机制。

根据《配额方案》的部署安排,我们组织新纳入的3个行业的企业在年内完成首次配额清缴。企业需要按规定向政府上缴与年度排放量相等的配额,也就是“排多少,缴多少”。这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强制性减排的直接体现,是企业不可逾越的红线。各级政府将组织督促企业按时完成履约,维护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严肃性和有效性,推动市场平稳健康运行。

四、《2025年黄岩岛海域生态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报告》发布

由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环境部珠江南海局监测与科研中心、生态环境部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等8家单位共同编制的《2025年黄岩岛海域生态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今日发布。《报告》基于2024年和2025年现场调查结果、卫星遥感资料和历史调查研究资料等,全面系统评估了黄岩岛海域环境质量状况、珊瑚礁生态系统和海草生态状况等,分析了面临的主要压力和生态风险。

《报告》显示,黄岩岛海域环境质量持续为优,海水水质、海洋沉积物质量等级保持为一类,鱼类样品中的重金属、石油烃等污染物残留量均低于评价标准限值,海水、海洋沉积物和鱼类样品中均未检出氰化物。

《报告》指出,黄岩岛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现场调查共记录造礁石珊瑚14科39属134种,较2024年调查多记录25种,活珊瑚平均覆盖度为29.8%,珊瑚幼体补充量较高,珊瑚群落对海水温度升高具有较好的抵抗力和耐受性;礁栖生物多样性丰富,现场调查记录到礁栖鱼类24科145种,较2024年调查多记录20种;此外还记录到砗磲3种,以及壳状珊瑚藻、苍珊瑚、软珊瑚、海百合等;未发现珊瑚向大型藻类的相变,未发现珊瑚礁病害现象,长棘海星等敌害生物数量少。现场调查还记录到黄岩岛潟湖内分布着3种海草,分别为卵叶喜盐草、圆叶丝粉草和针叶草。

《报告》认为,黄岩岛自然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好,可以为南海海洋生物提供重要栖息地和庇护所,也是记录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演变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随着气候变化程度加剧,黄岩岛珊瑚礁面临热胁迫压力不断增大,珊瑚礁白化潜在风险仍不容忽视。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黄岩岛 蓝海宝石2》视频短片与《报告》同步发布。

五、生态环境部发布油田气领域3项方法学

近日,生态环境部与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三项针对海陆油气田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这是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首次将支持范围扩充到油气开采领域,通过市场机制破解油气甲烷回收利用难题。

甲烷是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其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二十多倍,是当前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亟需管控的重点温室气体。在油气开采过程中,常会产生大量甲烷气体。受技术、成本等因素限制,油气田通常会选择将这些气体直接排放或燃烧处理,造成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浪费。此次发布的方法学,旨在引导企业改进处理方式,将原本“点天灯”式燃烧的甲烷“变废为宝”,转化为可利用的清洁能源。在实现甲烷有效管控的同时,推动降碳、减污与资源回收利用的协同增效,切实提升项目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本次方法学设计过程中,充分借鉴了国际自愿减排机制的成熟经验,并结合我国油气行业实际,提升项目开发和后续监管的可操作性,形成对标国际通行规则的高质量碳信用。

截至目前,生态环境部已会同有关部门发布9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方法学。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部署,加快推进自愿减排方法学体系建设,尽早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同时,积极推动减排项目开发落地,激励引导社会资本精准流向减排潜力大、综合效益突出的领域,有效服务“两山”理念的生态价值转化,为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贡献力量。(生态环境部)

信息监督:马力 010-63967913 13811615299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兰格钢铁网站刊登本图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旨在为满足广大用户的信息需求而采集提供,并非广告服务性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更多钢铁价格信息,请下载兰格钢铁app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