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上任百日盘点:打破惯性未救银行钱荒

 //www.lgmi.com    发表日期:2013-6-24 7:13:29  兰格钢铁
     近日银行“钱荒”与央行拒不“放水”,将舆论焦点再次集中于李克强及其带领的新一届政府的金融政策上。

    这位3月15日上任的新总理在首场记者会上回答了11个问题,多涉及改革方略和新一届政府施政目标。“改革”成为媒体报道的关键词。

    如今,新总理已正式工作100天,新思路、新风格正逐步呈现。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新一届政府在机构调整、经济、民生及金融方面的施政方针日渐清晰。时间虽短,却不难看出,改革全面进行中。

    “央行为何不救市?”这是持续近一个月来的金融业“钱荒”中,媒体上经常出现的疑问。

    在这场被称为中国银行业“历史最严重资金短缺”中,央行并没有施以援手,这打破了市场关于央行“放水”的惯性期待。

    一些分析人士猜测,这或许反映了李克强带领的新一届政府应对金融风险隐患的强硬姿态。

    在金融领域的“新政”是李克强上任来诸多领域改革中的一项。

    “李克强经济学”初见端倪

    一个多月三提“盘活存量资金”,央行拒绝救市,以金融之手,让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2013年6月20日,足以载入中国银行间市场史册。当日,银行间隔夜回购利率最高达到史无前例的30%,7天回购利率最高达到28%。在近年来,这两项利率往往不到3%。

    业内将这一现象比喻为“银行间互放高利贷”,并认为银行流动性非常“紧张”。

    尽管市场资金面信心受挫,但6月1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把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住、发挥好,合理保持货币总量。”

    此语一锤定音,彻底浇灭了市场对央行“放水”的盼望。而央行也以坚持发行央票的实际行动,进一步表明了不放松的态度。

    此举令金融界普遍认为“李克强经济学”的金融新政和货币思路已初现端倪。

    首次记者会上,李克强表示,推动经济转型要注意发挥财政、金融、价格改革的杠杆作用。他的方案是,在金融领域要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保护投资者。

    5月6日,李克强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今年在行政体制、财税、金融、投融资等9个重点领域加大改革力度。

    上任之后,李克强在不同场合举行座谈会、召开会议,研判经济形势。一个较为明显的迹象是,中国经济正在放缓,外贸、固定投资增速都在下滑。

    但是新一届政府在近3个月的时间里,并没有释放较大的经济政策调整信号。

    直到6月19日,国务院提出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经济转型升级,推出信贷资金支持实体经济、推动民间资本进入等八项金融新政。

    这是李克强一个多月中第三次提到“存量资金”问题。5月13日,李克强说,在存量货币较大的情况下,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较高。要实现今年发展的预期目标,靠刺激政策、政府直接投资,空间已不大,还必须依靠市场机制。6月8日,李克强再度要求“要通过激活货币信贷存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这与一些金融机构的期望并不相符,因为银行间短期资金利率不断走高,进入6月以来,银行开始闹“钱荒”。有人希望管理层进一步放松银根。

    但是专家分析,国务院的用意是以金融之手,通过市场的调节让资金流向最该去的地方,恢复经济结构平衡,实现中国经济升级版的目标。

    “简政放权”快马加鞭

    3个月按计划完成“简政”任务,本届政府内“放权”目标实现近3成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涉及铁路政企分开、卫生计生整合、食品药品监管等方面。李克强解读说,这次改革的核心就是转变政府职能,也是简政放权。

    3月18日,新一届国务院正式上班第一天,李克强主持召开第一次常务会议,内容是加快推进机构改革,落实任务。

    《方案》被国务院分解为72项任务,具体的责任部门明确,其他新组建机构和职能调整机构的“三定”规定也划定了完成红线:6月底前。

    在两天后召开的国务院全体会议上,李克强说,这次机构改革是新一届政府要办的第一件事,要限期完成职能转变的各项任务,绝不能“换汤不换药”。

    新华社对此评论说,这是应对复杂形势、激发经济社会活力的一剂“良药”。

    6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三定”规定,本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涉及的新组建部门“三定”全部完成,此时距布置任务刚好3个月,比预定时间提前了近10天。

    “简政”按时完成,“放权”同样快马加鞭。

    在温家宝的两个任期里,国务院曾经分六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2497项。到李克强接任时,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还有1700多项。李克强承诺,本届政府下决心要再削减三分之一以上。

    在李克强看来,这就是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会很痛,甚至有割腕的感觉”,但是要“言出必行,说到做到”。

    李克强对时间要求严格。他要求各部门按季度列出工作时间表,简化程序,限时办结。

    “放权”按时间表有条不紊展开:4月24日,国务院第一批取消71项行政审批事项;5月6日,再取消和下放61项行政审批事项;6月19日,第三批取消和下放32项行政审批事项。

    上任90余天,李克强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164项,他曾经承诺在本届政府内取消和下放近600个项目,已经完成近30%。

    在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看来,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和下放之后,“跑部钱进”现象能减少,国务院各部门的重心将转为改善和加强宏观管理。

    光伏产业“保卫战”

    向欧盟表达反制裁强硬态度,为光伏产业支招,鼓励“启动国内市场”

    当下中国光伏产业的处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而李克强对光伏产业的指导工作,显示了他对保护本国经济上的“强硬”作风。

    在李克强看来,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光伏产业是新能源重要发展方向。国务院的判断是:中国光伏产业已具有相当国际竞争力,但是目前出现经营困难。

    2012年,欧盟开始对中国光伏产品“双反(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媒体分析这一“战争”的影响时说,这可能决定中国150多家光伏企业在欧洲市场的命运。

    李克强从一开始就关心这场光伏产业“保卫战”。业内人士表示,李克强亲自做了很多关键性工作。

    今年5月下旬,李克强第一次以总理身份出访的两个欧洲国家是瑞士和德国。李克强与德国总理默克尔会面并争取到她的支持。在共同会见记者时,他们均表示,不赞成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永久性关税。

    从欧洲归来,6月3日晚,在和欧盟主席巴罗佐通话中,李克强说,如果欧方执意采取制裁性措施,中方必然要反制。媒体称,这是中国政府高层第一次对欧盟明确传达反制裁的强硬态度。

    30年前,波澜壮阔的改革首先是由沿海开放的经济特区带动的。今天看来,用开放促进新一轮改革,依然有很大的空间和动力。而在这种开放的过程中,改革将释放巨大的制度红利。 ——3月29日,李克强在部分省市经济形势座谈会上讲话

    中方的努力取得成效:6月4日,欧盟作出初裁决定,在最后一刻将临时反倾销税从47.6%下调到11.8%。业内人士说,这一结果来之不易。

    3天后,李克强来到河北的邯郸、邢台、石家庄考察。今年以来,雾霾天频繁出现。环保部公布的一季度空气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上述三地都位列其中。

    在考察环境监测的同时,李克强造访了邢台一家光伏企业。他对企业负责人说,“困难是暂时的”,他希望“企业和政府一起做好工作”,“除了稳住国际市场,更重要的是启动国内市场,消化产能”。

    李克强此举被认为是为正在遭遇困难的中国光伏业“打气”和“支招”。

    回到北京,6月14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6项政策,扶持光伏产业。他还部署了大气污染防治10条措施,提出“把调整优化结构、强化创新驱动和保护环境生态结合起来”。

    专家分析,这一举措,正是对光伏产业“启动国内市场”的鼓励和支持,为“外患重重”的光伏产业,指明了新发展思路。

    农业现代化:“让天下心安”

    发展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进城就业、创业,有序释放城镇化的内需潜力

    李克强对农业并不陌生。在考入大学之前,他曾经在农村插队,还担任过大队书记。在地方主政时,他也经常到田里,“抓一把,就知道土壤墒情如何”。

    就任总理之后,在他眼中,农业已不仅是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问题,他更关心怎样以农业现代化来支撑新型城镇化。李克强的思路是: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固本强基,有序释放城镇化的内需潜力。

    3月27日,春分刚过。李克强开始了就任总理后的首次调研,首站选择在江苏省江阴市新桥镇,专程考察小城镇规划建设和农业现代化。

    新桥是江阴最小的镇,面积19.3平方公里,人口不到6万。但是这里却成为江阴乃至江苏城镇化的样本:农民上楼成为工人,集中居住率在80%以上。

    当地80%以上的农民成为现代产业工人,这也契合李克强新型城镇化的构想。他反对人为“造城”,认为城镇化要有产业支撑:进城农民能就业创业,生活才会更安稳,城镇化才能扎实。

    现代化农业,是李克强的另一兴趣点。在常熟的家庭农场,李克强说,通过股份合作、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等多种形式发展现代农业是大方向,适度规模经营对新型城镇化会形成有力支撑。

    4月3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推动转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

    国务院确定黑龙江先开展试验。按照国务院的部署,综合配套改革包括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探索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新模式等9项内容。

    只要是在农村走访,李克强就喜欢到田里去看看。在常熟,他察看了麦苗长势,3个月后,他又到邯郸考察麦收。

    6月7日,天气闷热。李克强拔起一棵麦穗搓下麦粒,看到颗粒饱满,他露出了笑容。他说,希望“颗粒归仓”,“吃饱了才能心安”,“让天下心安”。

    本周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将听取和审议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的报告。“城镇化”即将面临第一次摸底考试。

    “政府要过紧日子”

    彻查楼堂馆所,公布“三公经费”,打造“廉价政府”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

    上任后,李克强也表示要用简朴的政府来取信于民,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

    他还约法三章,本届政府任期内,政府性的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公务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

    3月26日,国务院召开廉政工作会议,专门邀请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和副书记赵洪祝参加。李克强表示要加快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化改革,以严格的法律来约束权力,建立公开、透明、规范、完整的预算制度,把政府所有收入和支出都纳入预算。

    财政部4月18日公布的“三公经费”数据,证实了李克强的决心。与去年预算执行数相比,2013年本级预算“三公经费”减少了1.26亿元。

    李克强正一步步兑现他的承诺。

    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紧急通知,对各地、各部门修建政府性楼堂馆所情况开展清理检查。通知表示,坚决遏制违规修建政府性楼堂馆所现象。通知下发后,省级政府组成部门、地市级政府都开始清查。

    政府过紧日子,把钱花在刀刃上,还要“看好钱袋子”。

    6月17日,李克强到审计署考察,他要求审计用“火眼金睛”看好国家钱财,确保公共资金节约、合理、有效使用。

    和审计署工作人员座谈时,李克强又提出了“约法三章”,他要求对各地方、各部门的“三公”等行政经费使用情况加强专项审计,切实纠正违规行为,坚决制止新建或变相购建办公楼。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林喆对此解读说,政府过紧日子,实际上是要打造“廉价政府”,这符合人民利益。

    “不用担心,政府会管您的”

    从震区到疫区,从婴幼儿奶粉到大学生就业,编织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网

    履新刚满一个月,李克强就遇到考验。4月20日,四川芦山发生7.0级地震,国务院启动抗震救灾一级响应。

    5个小时后,李克强赶往灾区。因为公路不通畅,李克强搭乘运送救灾物资的直升机飞往震中。

    在救灾面前,李克强没有把自己当主角。志愿者运送帐篷支架,李克强忙闪到一边说“你们先走”。他不止一次地问救援人员,瓦砾下是不是有幸存者。

    灾区的记者留意到,入夜了,李克强打着手电筒部署工作。凌晨两点,他休息的帐篷灯光还亮着。第二天,他面容憔悴,声音沙哑。

    李克强在灾区经常安慰伤员的一句话:不用担心,政府会管您的。

    从四川回来,他又去考察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防控工作。6月初,吉林、福建又接连发生造成重大死伤的事件,每一起事件,李克强都有批示。

    “六一”前一天,他开会研究了婴幼儿奶粉质量问题。会议提出5项措施,提高婴幼儿奶粉质量安全水平。6月16日,国家九部委推出婴幼儿奶粉新规,缓解国产奶粉的信任危机。

    上任之初,李克强就想编织一张覆盖全民、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网,坚守网底不破,兜住特困群体的基本生活。这张网包括义务教育、医疗、养老保险、住房。

    在首次记者招待会上,李克强说,这些人如果陷入生存的窘境,很容易冲击社会的道德和心理底线。

    6月17日,李克强到审计署调研的时候叮嘱,用到改善民生上的钱决不能变成“窟窿”,防止群众的“保命钱”、“活命钱”被挪用甚至被贪污。(新京报)
文章编辑:【兰格钢铁网】www.lgmi.com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李克强上任百日盘点:打破惯性未救银行钱荒
  • 李克强货币政策新思路:用好增量盘活存量
  • 李克强:有条件克服困难完成全年经济发展任务
  • 李克强考察晶龙集团生产基地
  • 李克强:统筹环渤海规划 打造经济升级新引擎
  • 李克强:中国进中等收入阶段 城镇化带来巨大需求
  • 李克强告诫欧盟:光伏案涉及中国重大经济利益
  • 李克强:中国将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