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博弈 民营PTA企业限产保价调查
发表日期:2014/9/9 11:32:57 兰格钢铁
8月26日,荣盛石化(002493.SZ)公告,将发行10亿元公司债,用于偿还银行借款和补充流动资金。
荣盛石化是民营石化巨头中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与同在浙江的恒逸石化(000703.SZ)共同创建了中国最大的PTA(精对苯二甲酸,重要大宗有机原料之一,广泛用于化学纤维、轻工、电子、建筑等多个方面)生产商逸盛集团,PTA总产能达到了1360万吨。
“巨头也钱紧啊。”有跨国投行分析师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自5月逸盛、恒力和翔鹭三大民营PTA巨头联合限产保价,PTA价格一路飙升,但是相关企业也承受了巨大的财务压力,逸盛发债在所难免。”
今年5月开始,PTA期货价格即由5990元/吨起步,开始快速攀升,经过两轮起伏,至7月底已创出7508元/吨的新高,涨幅超过25.3%;即便在现货市场上,PTA的涨幅也同样惊人,5月初PTA价格为6100-6110元/吨,至6月底价格已达7630-7650元/吨。
而这背后,是逸盛石化、恒力石化及翔鹭石化三家维持长达两个月的、不足60%的低开工率。
据了解,自2011年纺织品主要原料的PTA行业进入下降周期,PTA价格从当时的12000元/吨一路跌至不足6000元/吨,占据全国70%左右产能的逸盛、恒力和翔鹭不得不长期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的境地。“它们上有境外PX原料供应商涨价压力,下面又遭到纺织品消费不振影响。”
今年5月开始,以上述三家为首的8家民营PTA生产商决定将开工率控制在60%以下,限产保价,“为保证8家企业行动的一致性,它们还专门聘请了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向所有参与方收取保证金”,有知情者告诉记者。
“这样做既可以加强自己应对PX生产商的议价能力,同时也可以尽快完成产业链的整合,以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最终增加对远东纺织产品定价话语权。”他说。
然而,限产保价的代价是巨大的:限产使得企业开工率无法保证,人力成本、设备折旧、库存压力等,都侵蚀着三家的现金能力;而上游PX价格的波动及款到发货的付款模式,更使得它们压力巨大。
于是,荣盛石化发债也就在所难免,根据证监会的核准,荣盛石化共获得了20亿元公司债额度,此次发行的10亿元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
对于这些民企限产保价行为,中石化、中石油等石油央企虽然坐视民企与跨国资本的博弈,但却并不认同这种做法。
“它们(逸盛)就是在赌,拼近期大量投产的海外PX装置会迫使PX价格大幅降低,从而改善PTA生产商的利润空间,进而获得全球纺织品定价权的影响力。”
有中石化高管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但从中长期看,逸盛等的这种策略很难见效,因为国内PX——PTA——聚酯——涤纶化纤产业链已存在很多问题,单纯的PTA定价权不足以改善整个产业链的状况,更何况它们争夺PTA定价权也未必能够成功。”
8月24日,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坦言,中国的化工市场在全球都是价值洼地,需求也在增长,但是随着民营化工业的产能释放,供应商的增长将更快,“所以价格将持续下跌,趋势向下不是暂时性的,因此中石化要做战略性的调整”。
而8月下旬以来,PTA期货价格开始大幅下跌,至9月1日已至6704元/吨,跌幅近800元/吨;“但是对三大民企却无损,因为PX价格也在跌”,从最高峰的1500美元/吨滑落至1300美元/吨以下,“PTA企业的获利更大”,上述知情者感叹道:“这似乎反证了他们策略的正确,毕竟短期看它们就是为了自己的毛利空间。”
限产保价
自5月初以来,“限产保价”就成为整个PTA行业的热词,不论生产商、购买方还是期货市场的参与者——因为逸盛、恒力和翔鹭三家的PTA总产能已占到全国60%以上。
“据我所知,三家从年初就开始筹划此事。”上述知情者称:“当时有人在内部提出,今年PTA行业的命运将决定于参与方的自律,为此应该外聘国际会计师。”
他婉拒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关于提供相关文字证据的要求,但是其后PTA价格的走势已给出证明:
5月PTA期货价格即由5990元/吨起步,开始快速攀升,经过两轮起伏,至7月底已创出7508元/吨的新高,涨幅超过25.3%;即便在现货市场上,PTA的涨幅也同样惊人,5月初PTA价格为6100-6110元/吨,至6月底价格已达7630-7650元/吨。
与此同时,市场监测机构生意社的数据显示,自5月逸盛集团开工率就一直维持在60%左右,而到了8月,其计划开工率更只有57%——近半数的装置只能轮换检修,甚至直接停产。
逸盛集团及其同盟之所以如此,似有左右为难的苦衷——上游原料PX由韩国等大型石化企业所掌握,下游产品聚酯及其他化纤纺织品企业又因为实力过于分散而无法承接、并向最终消费者传递PX、PTA涨价的压力,因此“逸盛等希望联合起来倒逼PX生产商降价”,该知情人士表示。
据了解,PTA是聚酯、涤纶等化工纺织品的重要原料,它以原油炼制的PX为原料,经炼制加工后产出。中国历来就是全球最主要的纺织品生产国和消费国,因此其对PTA及PX的需求也异常庞大。
据IHS化学公司的数据显示,2008-2013年东北亚地区的PX需求年均增速接近9%,其间该地区PX市场新增需求700万吨,达到2100万吨/年,新增需求主要来自中国。中国作为涤纶消费大国,2008-2013年新增涤纶需求接近1100万吨/年,占全球新增需求的2/3。尤其是2010年和2011年需求非常火爆,当时棉花价格飙升,而涤纶是棉花最经济和最合适的替代产品。
2010年后,受中国“四万亿投资政策”拉动影响,逸盛集团等开始大规模投资PTA装置,并计划新建自己的PX生产基地。“当初它们计划新建PTA项目时,东北亚地区的PX需求增速非常迅猛,主要受涤纶市场强劲增长的刺激”,上述业内知情人士说。
然而,民众对在居住地兴建PTA装置的投资计划较反感,自2008年翔鹭集团启动厦门PX项目遭遇抵触后,宁波、昆明等地的民众也纷纷要求地方政府放弃对PX项目的招商,还当地一片干净的生态。
因此,2008-2013年,中国新增PX产能仅560万吨/年;而要完全满足中国新建PTA装置的原料需求,需要配套的PX产能为1300万吨/年。
供需之间巨大的缺口,使得逸盛集团等不得不大量从韩国、台湾地区地进口PX,进而导致其PX原料价格受到韩国等PX生产商的控制。
“2010年后,远东PX价格被大幅拉高”,一位业内人士回忆说:“由于下游纺织品价格难以同比例波动,国内多数PTA企业都陷入微利,甚至亏损的境地。”
曾为中国最主要化纤企业的ST仪化(600871)业绩就充分说明了这点:2012年公司亏损3.6亿元,2013年升至14.5亿元,2014年前6个月亏损更达17.5亿元;恒逸石化、荣盛集团等PTA规模较ST仪化更巨大、生产成本更低廉的民企也开始陷入微利,甚至亏损的境地。
无奈之下,逸盛集团等开始谋划产业链整合,并以限产保价的策略,与韩国等谋划竞争远东地区纺织品、特别是PTA的定价话语权。
产业链博弈
逸盛集团等需要的并不是PTA的高价格,而是产业链上PTA生产具有稳定、可持续性的利润回报——高价格并不能带来市场销量的扩大,但是压低原料成本却可以在保持PTA相对稳定价格的前提下,令逸盛集团等获得更加丰厚的回报。
“5月以来主要PTA企业决定下半年PTA结算价格模式,由原来100%PTA现货定价改为采取PX0.665+(720-800)加工费的方式。”生意社分析师夏婷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PX占PTA总成本的60%以上,一旦PTA新定价模式被市场接受,那么逸盛集团等PTA生产商不但不需要承担PX价格波动的风险,而且还可以利用自己庞大的PTA市场份额迫使韩国、新加坡及沙特等PX新建产能,不得不受制于PTA厂商,远东石化纺织品定价权从此可被中国企业掌握。
为此,逸盛集团等一方面积极联络国内PTA同行,鼓励他们加入PTA的限产保价;另一方面利用自身拥有的PTA——聚酯——化纤产业链产能,确保下游市场更好地配合PTA生产商与韩国等主要PX供应企业间的博弈。
“它们选择这个时点进行限产,主要目的就是压低PX的价格——2013年后全球新增PX产能将有个集中释放的过程,在一定时期内PX市场可能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这必会压低PX的供应价格集中。”上述业内人士称。
对于逸盛集团等中国PTA厂商来说,既然本土无法获得新增PX产能,那么只能通过对PTA产能的控制,实现对上游PX原料的价格掌控,迫使韩国等原料供应商降低PX价格,进而确保PTA企业的利润。
IHS化学公司的数据也从侧面证实了逸盛集团这种模式成功的可能性。
韩国PX产能大幅扩能始于2013年——当年韩国HC石化公司投产了一套80万吨/年PX装置;今年三星道达尔、SK全球化学和SKJX日本公司共计330万吨/年PX产能将投产;GSC太阳公司2015年还将在丽水投产一套100万吨/年装置。
总体来看,这些项目将使韩国在4年内PX产能增加近一倍,即由2012年的530万吨/年快增至2016年的1050万吨/年。
而在新加坡、沙特等地,同样的故事还在上演,据IHS化学公司数据,全球PX总产能预计将从2013年的4100万吨/年提升至2018年时的近6000万吨/年。
由于韩国等地PX产能的集中投产,因此明年PX供应将大大增加,掌握着70%中国PTA产能、并拥有更广大下游纺织品市场的逸盛“同盟军”,将迎来它们期望的最美好时光。“低价的PX原料不会影响其利润,反而使中国纺织业再获新的发展良机,为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奠定基础。”上述那位知情者认为。
他说:“即便韩国人能挺过逸盛等的价格逼宫,只要新的定价模式被下游纺织企业接受,对逸盛等也丝毫无害,它们仍可长期稳定地获取700-800元/吨的加工费,PX的价格波动直接被下游纺织企业被动承接了。”
因此,时间对逸盛等企业来说越来越重要——限产保价的时间拖得越久,韩国等地的PX价格也会愈加降低,新的PTA定价模式越容易被市场所接受;反之,“整个中国石化纺织业将遭遇最惨痛的挫败,沦为国外上游企业的加工车间”。
下游企业受影响
然而,逸盛集团等的限产保价行为,给包括聚酯在内的下游纺织企业造成了巨大伤害,却已是不争的事实。
“它们这样做是垄断行为,侵害了下游企业及消费者的权益。”有福建聚酯企业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愤愤道,然而他并未向国家有关部门进行检举,也未向记者说明具体原因。
6月8日,以福建省金纶高纤股份有限公司为首的福建聚酯生产企业发表联合声明,抗议PTA供应方单方面撕毁合约,修改订价机制,并呼吁福建同行共同将产能降低至70%,以应对逸盛集团等的限产保价行为。
他们认为,PTA供应商企图以联合垄断的方式,将亏损转嫁至已长期处于亏损状态的聚酯工厂,从长远来看,伤害的不仅仅是聚酯行业的利益,也包括整个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市场竞争力,而受益方则只可能是PTA上游的产业链。同时,该行为也无法实现PTA行业的优胜劣汰,无法解决PTA自身产能过剩的局面。
息旺能源数据显示,自上述声明发布以来,已有浙闽等地十余家聚酯/化纤企业减产甚至停产,涉及聚酯产能逾200万吨/年。
“服装、玩具等历来是纺织品的大客户,但是由于全球经济形势不好,导致聚酯——涤纶/其他化纤——服装/玩具等普遍无法向下传导成本上升压力,因此我们的减产、甚至停产既是一种抗议行动,也是企业无法生存的无奈。”上述福建聚酯企业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然而自声明发布至今,这种抗议并未起到实效——逸盛集团、翔鹭集团和恒力旗下都拥有自己的PTA和聚酯生产线,不可能加入到“抗议队伍”中,而一盘散沙式的其他东南省份聚酯企业,“很难形成合力,因此等待抗议者的,也许只有市场份额被PTA霸主们逐步吞噬,最后不得不退出市场”,那位知情者认为。
就此现象,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致电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主管部门工作人员,询问他们对此的看法,然而至截稿时,尚未收到任何回复。
(21世纪经济报道)
荣盛石化是民营石化巨头中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与同在浙江的恒逸石化(000703.SZ)共同创建了中国最大的PTA(精对苯二甲酸,重要大宗有机原料之一,广泛用于化学纤维、轻工、电子、建筑等多个方面)生产商逸盛集团,PTA总产能达到了1360万吨。
“巨头也钱紧啊。”有跨国投行分析师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自5月逸盛、恒力和翔鹭三大民营PTA巨头联合限产保价,PTA价格一路飙升,但是相关企业也承受了巨大的财务压力,逸盛发债在所难免。”
今年5月开始,PTA期货价格即由5990元/吨起步,开始快速攀升,经过两轮起伏,至7月底已创出7508元/吨的新高,涨幅超过25.3%;即便在现货市场上,PTA的涨幅也同样惊人,5月初PTA价格为6100-6110元/吨,至6月底价格已达7630-7650元/吨。
而这背后,是逸盛石化、恒力石化及翔鹭石化三家维持长达两个月的、不足60%的低开工率。
据了解,自2011年纺织品主要原料的PTA行业进入下降周期,PTA价格从当时的12000元/吨一路跌至不足6000元/吨,占据全国70%左右产能的逸盛、恒力和翔鹭不得不长期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的境地。“它们上有境外PX原料供应商涨价压力,下面又遭到纺织品消费不振影响。”
今年5月开始,以上述三家为首的8家民营PTA生产商决定将开工率控制在60%以下,限产保价,“为保证8家企业行动的一致性,它们还专门聘请了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向所有参与方收取保证金”,有知情者告诉记者。
“这样做既可以加强自己应对PX生产商的议价能力,同时也可以尽快完成产业链的整合,以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最终增加对远东纺织产品定价话语权。”他说。
然而,限产保价的代价是巨大的:限产使得企业开工率无法保证,人力成本、设备折旧、库存压力等,都侵蚀着三家的现金能力;而上游PX价格的波动及款到发货的付款模式,更使得它们压力巨大。
于是,荣盛石化发债也就在所难免,根据证监会的核准,荣盛石化共获得了20亿元公司债额度,此次发行的10亿元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
对于这些民企限产保价行为,中石化、中石油等石油央企虽然坐视民企与跨国资本的博弈,但却并不认同这种做法。
“它们(逸盛)就是在赌,拼近期大量投产的海外PX装置会迫使PX价格大幅降低,从而改善PTA生产商的利润空间,进而获得全球纺织品定价权的影响力。”
有中石化高管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但从中长期看,逸盛等的这种策略很难见效,因为国内PX——PTA——聚酯——涤纶化纤产业链已存在很多问题,单纯的PTA定价权不足以改善整个产业链的状况,更何况它们争夺PTA定价权也未必能够成功。”
8月24日,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坦言,中国的化工市场在全球都是价值洼地,需求也在增长,但是随着民营化工业的产能释放,供应商的增长将更快,“所以价格将持续下跌,趋势向下不是暂时性的,因此中石化要做战略性的调整”。
而8月下旬以来,PTA期货价格开始大幅下跌,至9月1日已至6704元/吨,跌幅近800元/吨;“但是对三大民企却无损,因为PX价格也在跌”,从最高峰的1500美元/吨滑落至1300美元/吨以下,“PTA企业的获利更大”,上述知情者感叹道:“这似乎反证了他们策略的正确,毕竟短期看它们就是为了自己的毛利空间。”
限产保价
自5月初以来,“限产保价”就成为整个PTA行业的热词,不论生产商、购买方还是期货市场的参与者——因为逸盛、恒力和翔鹭三家的PTA总产能已占到全国60%以上。
“据我所知,三家从年初就开始筹划此事。”上述知情者称:“当时有人在内部提出,今年PTA行业的命运将决定于参与方的自律,为此应该外聘国际会计师。”
他婉拒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关于提供相关文字证据的要求,但是其后PTA价格的走势已给出证明:
5月PTA期货价格即由5990元/吨起步,开始快速攀升,经过两轮起伏,至7月底已创出7508元/吨的新高,涨幅超过25.3%;即便在现货市场上,PTA的涨幅也同样惊人,5月初PTA价格为6100-6110元/吨,至6月底价格已达7630-7650元/吨。
与此同时,市场监测机构生意社的数据显示,自5月逸盛集团开工率就一直维持在60%左右,而到了8月,其计划开工率更只有57%——近半数的装置只能轮换检修,甚至直接停产。
逸盛集团及其同盟之所以如此,似有左右为难的苦衷——上游原料PX由韩国等大型石化企业所掌握,下游产品聚酯及其他化纤纺织品企业又因为实力过于分散而无法承接、并向最终消费者传递PX、PTA涨价的压力,因此“逸盛等希望联合起来倒逼PX生产商降价”,该知情人士表示。
据了解,PTA是聚酯、涤纶等化工纺织品的重要原料,它以原油炼制的PX为原料,经炼制加工后产出。中国历来就是全球最主要的纺织品生产国和消费国,因此其对PTA及PX的需求也异常庞大。
据IHS化学公司的数据显示,2008-2013年东北亚地区的PX需求年均增速接近9%,其间该地区PX市场新增需求700万吨,达到2100万吨/年,新增需求主要来自中国。中国作为涤纶消费大国,2008-2013年新增涤纶需求接近1100万吨/年,占全球新增需求的2/3。尤其是2010年和2011年需求非常火爆,当时棉花价格飙升,而涤纶是棉花最经济和最合适的替代产品。
2010年后,受中国“四万亿投资政策”拉动影响,逸盛集团等开始大规模投资PTA装置,并计划新建自己的PX生产基地。“当初它们计划新建PTA项目时,东北亚地区的PX需求增速非常迅猛,主要受涤纶市场强劲增长的刺激”,上述业内知情人士说。
然而,民众对在居住地兴建PTA装置的投资计划较反感,自2008年翔鹭集团启动厦门PX项目遭遇抵触后,宁波、昆明等地的民众也纷纷要求地方政府放弃对PX项目的招商,还当地一片干净的生态。
因此,2008-2013年,中国新增PX产能仅560万吨/年;而要完全满足中国新建PTA装置的原料需求,需要配套的PX产能为1300万吨/年。
供需之间巨大的缺口,使得逸盛集团等不得不大量从韩国、台湾地区地进口PX,进而导致其PX原料价格受到韩国等PX生产商的控制。
“2010年后,远东PX价格被大幅拉高”,一位业内人士回忆说:“由于下游纺织品价格难以同比例波动,国内多数PTA企业都陷入微利,甚至亏损的境地。”
曾为中国最主要化纤企业的ST仪化(600871)业绩就充分说明了这点:2012年公司亏损3.6亿元,2013年升至14.5亿元,2014年前6个月亏损更达17.5亿元;恒逸石化、荣盛集团等PTA规模较ST仪化更巨大、生产成本更低廉的民企也开始陷入微利,甚至亏损的境地。
无奈之下,逸盛集团等开始谋划产业链整合,并以限产保价的策略,与韩国等谋划竞争远东地区纺织品、特别是PTA的定价话语权。
产业链博弈
逸盛集团等需要的并不是PTA的高价格,而是产业链上PTA生产具有稳定、可持续性的利润回报——高价格并不能带来市场销量的扩大,但是压低原料成本却可以在保持PTA相对稳定价格的前提下,令逸盛集团等获得更加丰厚的回报。
“5月以来主要PTA企业决定下半年PTA结算价格模式,由原来100%PTA现货定价改为采取PX0.665+(720-800)加工费的方式。”生意社分析师夏婷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PX占PTA总成本的60%以上,一旦PTA新定价模式被市场接受,那么逸盛集团等PTA生产商不但不需要承担PX价格波动的风险,而且还可以利用自己庞大的PTA市场份额迫使韩国、新加坡及沙特等PX新建产能,不得不受制于PTA厂商,远东石化纺织品定价权从此可被中国企业掌握。
为此,逸盛集团等一方面积极联络国内PTA同行,鼓励他们加入PTA的限产保价;另一方面利用自身拥有的PTA——聚酯——化纤产业链产能,确保下游市场更好地配合PTA生产商与韩国等主要PX供应企业间的博弈。
“它们选择这个时点进行限产,主要目的就是压低PX的价格——2013年后全球新增PX产能将有个集中释放的过程,在一定时期内PX市场可能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这必会压低PX的供应价格集中。”上述业内人士称。
对于逸盛集团等中国PTA厂商来说,既然本土无法获得新增PX产能,那么只能通过对PTA产能的控制,实现对上游PX原料的价格掌控,迫使韩国等原料供应商降低PX价格,进而确保PTA企业的利润。
IHS化学公司的数据也从侧面证实了逸盛集团这种模式成功的可能性。
韩国PX产能大幅扩能始于2013年——当年韩国HC石化公司投产了一套80万吨/年PX装置;今年三星道达尔、SK全球化学和SKJX日本公司共计330万吨/年PX产能将投产;GSC太阳公司2015年还将在丽水投产一套100万吨/年装置。
总体来看,这些项目将使韩国在4年内PX产能增加近一倍,即由2012年的530万吨/年快增至2016年的1050万吨/年。
而在新加坡、沙特等地,同样的故事还在上演,据IHS化学公司数据,全球PX总产能预计将从2013年的4100万吨/年提升至2018年时的近6000万吨/年。
由于韩国等地PX产能的集中投产,因此明年PX供应将大大增加,掌握着70%中国PTA产能、并拥有更广大下游纺织品市场的逸盛“同盟军”,将迎来它们期望的最美好时光。“低价的PX原料不会影响其利润,反而使中国纺织业再获新的发展良机,为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奠定基础。”上述那位知情者认为。
他说:“即便韩国人能挺过逸盛等的价格逼宫,只要新的定价模式被下游纺织企业接受,对逸盛等也丝毫无害,它们仍可长期稳定地获取700-800元/吨的加工费,PX的价格波动直接被下游纺织企业被动承接了。”
因此,时间对逸盛等企业来说越来越重要——限产保价的时间拖得越久,韩国等地的PX价格也会愈加降低,新的PTA定价模式越容易被市场所接受;反之,“整个中国石化纺织业将遭遇最惨痛的挫败,沦为国外上游企业的加工车间”。
下游企业受影响
然而,逸盛集团等的限产保价行为,给包括聚酯在内的下游纺织企业造成了巨大伤害,却已是不争的事实。
“它们这样做是垄断行为,侵害了下游企业及消费者的权益。”有福建聚酯企业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愤愤道,然而他并未向国家有关部门进行检举,也未向记者说明具体原因。
6月8日,以福建省金纶高纤股份有限公司为首的福建聚酯生产企业发表联合声明,抗议PTA供应方单方面撕毁合约,修改订价机制,并呼吁福建同行共同将产能降低至70%,以应对逸盛集团等的限产保价行为。
他们认为,PTA供应商企图以联合垄断的方式,将亏损转嫁至已长期处于亏损状态的聚酯工厂,从长远来看,伤害的不仅仅是聚酯行业的利益,也包括整个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市场竞争力,而受益方则只可能是PTA上游的产业链。同时,该行为也无法实现PTA行业的优胜劣汰,无法解决PTA自身产能过剩的局面。
息旺能源数据显示,自上述声明发布以来,已有浙闽等地十余家聚酯/化纤企业减产甚至停产,涉及聚酯产能逾200万吨/年。
“服装、玩具等历来是纺织品的大客户,但是由于全球经济形势不好,导致聚酯——涤纶/其他化纤——服装/玩具等普遍无法向下传导成本上升压力,因此我们的减产、甚至停产既是一种抗议行动,也是企业无法生存的无奈。”上述福建聚酯企业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然而自声明发布至今,这种抗议并未起到实效——逸盛集团、翔鹭集团和恒力旗下都拥有自己的PTA和聚酯生产线,不可能加入到“抗议队伍”中,而一盘散沙式的其他东南省份聚酯企业,“很难形成合力,因此等待抗议者的,也许只有市场份额被PTA霸主们逐步吞噬,最后不得不退出市场”,那位知情者认为。
就此现象,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致电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主管部门工作人员,询问他们对此的看法,然而至截稿时,尚未收到任何回复。
(21世纪经济报道)
信息监督:马力 010-63967913 13811615299
相关文章
- 产业链博弈 民营PTA企业限产保价调查2014/9/9
- 快讯:博兴民营加工彩涂下调502014/9/9
- 余丰慧:腾讯民营银行为何前途坎坷2014/9/5
- 楼市下半年库存多 房企全民营销决战去库存2014/9/4
- 快讯:博兴民营加工彩涂下调10-202014/9/1
- 中天钢铁跻身全国民营企业制造业十强2014/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