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钢铁产能至少要压缩2亿吨
发表日期:2016/2/29 9:02:44 一财网
钢铁和煤炭是去产能的重点领域。国务院出台《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提出,未来5年再压减粗钢产能1亿-1.5亿吨。
相比以往淘汰落后产能,此次措施非常严格,提出“钢铁产能退出须拆除相应冶炼设备。具备拆除条件的应立即拆除;暂不具备拆除条件的设备,应立即断水、断电,拆除动力装置,封存冶炼设备,并限时拆除。”
为了解决去产能中产生的各种遗留问题,还加强奖补支持,将设立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引导地方综合运用兼并重组、债务重组和破产清算等方式,加快处置“僵尸企业”,实现市场出清。
钢铁去产能,实现市场出清并不容易。在具体执行中还涉及过剩产能的界定、国企民企的区别、以及政府监管手段的重新设置等问题。带着这些问题,《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近期专访了全国工商联中小冶金企业商会原名誉会长赵喜子。
针对正在酝酿的钢铁行业去产能,赵喜子分析,“压缩产能的目标是静态计算的,如果考虑国内需求下降,出口增速放缓的因素,未来要压缩的产能超过2亿吨。”
他还认为,这次出台的政策通过奖补彻底消灭过剩产能,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避免化解过剩产能过往出现的“春风吹又生”。不过他也坦言,就前期调研所见,在具体细则出台前,很多企业还是存在侥幸心理,想象这次去产能未来也可以复活。
未来5年应压缩2亿吨以上产能
第一财经日报:钢铁产能过剩持续多年,屡控不止。未来5年再压减粗钢产能1亿—1.5亿吨的目标能实现吗,怎么分解?
赵喜子:即使没有出台专门意见,到2020年钢铁产量也会降到7亿吨产能。主要是市场倒逼,钢材消费已经过了高峰期。
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内就出台了很多政策化解钢铁产业过剩产能。但实际结果不好,在四万亿经济刺激下,带动钢铁市场需求向上,中国钢铁产能大干快上。到2008年年底,国内钢铁产能6.3亿吨,从2009年到2013年钢铁产能净增6亿吨,2015年已经达到12亿吨。
可以说2009年之前钢铁产能是合理的。但是地方对钢铁厂投资有冲动性,常常会通过新建钢厂拉动GDP。一般的规律是经济发展拉动钢铁产量和消费,不能反过来靠钢铁产能建设带动经济发展。
未来5年压缩1亿到1.5亿吨钢铁产能,肯定可以实现。但我认为压缩产能的规模不够,到2020年压缩2亿到2.5亿吨产能比较正常。如果未来5年去产能2.5亿吨,钢铁产能由12亿吨压减到9.5亿吨,届时设备利用率将达到74%,基本化解过剩产能,钢铁价格会回升。如果只压减1.5亿吨产能,届时设备利用率为70%,行业仍属于过剩状态,价格回升不了,企业也难以脱困。
压缩产能的效果评价,不只是削减产能,还要看钢铁价格是否平衡,钢铁企业是否脱困。去产能的思路是,砍掉过剩产能,把有限的资源和环境空间让给有效产能,促进供给侧改革。所以化解过剩产能不是根本目的,根本目的是要增加有效供给。
日报:未来五年需要压缩2亿吨到2.5亿吨产能,有什么依据?这些都是过剩产能吗?
赵喜子:去产能效果的检验标准有两个,一个是钢铁产量的统计,达到目标;二是钢铁价格回升,全行业亏损的势头得到遏制。这需要在去产能政策执行过程中不断修正调整目标。
至于什么样的产能要去,相关部门正在制定细则进行细化。国务院出台的意见也有说法,概括起来,违规、违法、落后的产能要去掉。这些产能包括环保不过关、能耗不达标、安全生产不达标的钢铁厂。
这些标准对应实际情况,就是三种,首先是高炉400立方米以下,转炉30吨以下的产能,其次是未经批准的违法违规项目,第三是地条钢产能。地条钢成本比一般钢厂的成本低200-500元/吨,全国高峰时有7000万吨产能,目前还有大概4000万吨产能,地条钢比落后钢铁产能还糟糕。
落后、违规违法的产能高峰时在1.5亿吨,过去几年根据工信部统计已去产能9000万吨,剩下6000万吨,先进产能过剩9000万吨,加起来是目标中提的1.5亿吨。但是全球经济复苏无望,出口增速下滑和国内需求下降会产生新的过剩产能。
2015年我国粗钢产量8.04亿吨,1982年来首次下降,钢材实际消费6.64亿吨,同比下降。出口钢材1.12亿吨,虽然增长较快,但总的趋势会逐渐减少。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是人均600公斤钢铁是高峰,此后开始下行趋势,第一个台阶是人均钢铁下降到500公斤。
我们通过调研测算,未来每年因为国外市场需求减少回到国内市场的产量在1000万吨左右,国内钢铁消费未来每年将减少2000多万吨,算上这些动态情况调整,到2020年要压缩的钢铁产能要超过2亿吨,全国钢铁产量重新回到6.8亿吨左右的水平,钢铁行业的去产能就实现目标了。
每家钢铁企业都有过剩产能
日报:从数据看,国有大钢铁企业日子并不好过,民营钢铁企业日子相对好过,去产能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有区别吗?
赵喜子:从企业财务数据比较,民营钢铁企业的日子比较好过。2015年全国重点企业亏损560多亿元,其中多数是国有企业亏损的,民营企业亏损额16亿元。
虽然从盈利情况看,民营企业日子稍微好过,但是去产能国企民企没有区别。这里要区分过剩产能和落后产能的关系,历年一直在淘汰落后产能,但是过剩产能里包含了先进产能。有些产能的装备工艺产品都是先进的,但是企业无法盈利,连续亏损,扭亏无望,这是化解过剩产能的难点。
先进的过剩产能主要分布在大型、特大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也有。所以这次就提出,鼓励企业自动自愿压缩产能,国家根据压缩产能情况给予奖补。如果企业觉得产能闲置,生产无法盈利,但不情愿退出,就拿不到对应的奖补。
在各种场合的讨论中,很多钢铁企业都表态自身有过剩产能,但具体执行时希望其他厂砍我不砍。可以说,所有钢铁企业都有过剩产能,没有一家钢铁企业没有过剩产能。
这次的政策通过奖补落实,更为明确。化解1吨产能给予相应的补贴,奖补幅度估计在每吨300元左右。主要用于职工安置过程中涉及的转岗培训、转换身份的支出。
奖补政策对于国企和民企都是一样的,但是具体考虑到国企的历史负担,补贴标准会和民企不同。
日报:国有钢铁企业和民营钢铁企业的差别在哪里,为什么财务表现差距大?僵尸企业的出清有什么看法?
赵喜子:僵尸企业是指连续三年亏损,靠输血度日的是企业。但是具体到实际中情况很多,如果从连续亏损的标准衡量,很多国有钢铁企业都算是僵尸企业,但是这些企业供应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高端、特殊钢材,不可能一关了之。
我建议使用僵尸工厂一词,僵尸企业容易将公司法人一棍子打死。很多情况是,公司本身情况良好,但是在不同时期建的某个钢铁厂可能产品是大路货,负债累累,无法盈利。这些厂就是僵尸工厂,要出清。
国有和民营企业肯定有差别,国有企业的负担重,国有企业吨钢成本明显高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通常认为民营企业成本低是税收低,吨钢利税民企达到六比四、五比五。国有企业利税比正好反过来。
民营企业认为是国企利润低,是管理费用太高,尤其是三项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营销费用。财务费用主要是融资贷款产生的费用,民营企业贷不到款,国有企业可以贷款,但是行业不景气时好事变坏事,国有企业财务费用高。
管理费用国企显著高于民企,国企用于接待、出差等的费用高,比如鞍钢和沙钢产能规模大体相同,但沙钢的三项费用只有鞍钢的九分之一。人员费用差异也颇大,国有钢铁企业人均收入7万,民营企业只有人均5万多。
国企和民企体制上差别很大,如果国企能实现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干部能上能下就和民企一样了。
政府对钢铁行业不应干预太多
日报:去产能包括了兼并重组,以往的经验都是国企担当整合者角色。钢铁行业的并购重组会不会重走这条路,一刀切推动重组?具体标准要怎么衡量?
赵喜子:之前的情况是,没有一家企业愿意兼并重组其他钢铁厂。这次的思路是政府不动,提供政策指导,企业自主选择。联合重组或兼并重组,都让企业按照市场规律运行,政府只要制定好相关标准即可。
但是目前去产能政策主要由地方政府执行,在实际操作中拉郎配是否再现不好说。以前兼并重组成功的只有极个别的企业集团。
政府只要筹集资金,制定好奖补发放标准,然后监管市场并购,按照规则执行政策,就可以了。政府不要再进入市场,强行推动交易。这样可以避免山西海鑫钢铁的窘境,以及亏损的山东钢铁吞并经营良好的日照钢铁的情况。
兼并重组要由市场推动,比如沙钢可以兼并重组。但这次的重组是减量化兼并重组,及兼并的产能也要实现减量的目标,兼并减量的企业政府要给补贴。同时在税收、土地利用上给优惠政策。
日报:现在产能过剩的行业很多都有政府的影子,未来政府对钢铁行业的政策应该如何更加有效监管,又不至于干预太多?钢铁企业走出去前景如何?
赵喜子:地方政府是产能过剩的主要成因。以往的兼并重组,钢铁行业集中度从60%降低到了30%,没有真正市场化运作。地方政府和部委都不要直接管行业,只要给政策。
钢铁企业已经有走出去的,但动作很小,难度很大。国企为代表的钢铁企业以往都到国外买矿山,现在都遇到麻烦。
钢铁行业产品已经走出去,实现了全球销售。另外,从工艺、技术、管理等衡量,钢铁算是中国的优势行业,走出去到国外建厂一点问题都没问题,国外的市场空间很大。通过走出去还能化解产能过剩。
但是,我们调研了解的情况是钢铁企业目前资金实力不行,民企和国企处境又有差别。国有钢钢铁企业在国外建钢厂的案例不多。民企在国外和国内一样,很难拿到贷款,影响了在国外的投资和扩张。我们了解,目前钢铁走出去的产能大致900万吨。总的情况是钢铁走出去起步晚,风险大。
相比以往淘汰落后产能,此次措施非常严格,提出“钢铁产能退出须拆除相应冶炼设备。具备拆除条件的应立即拆除;暂不具备拆除条件的设备,应立即断水、断电,拆除动力装置,封存冶炼设备,并限时拆除。”
为了解决去产能中产生的各种遗留问题,还加强奖补支持,将设立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引导地方综合运用兼并重组、债务重组和破产清算等方式,加快处置“僵尸企业”,实现市场出清。
钢铁去产能,实现市场出清并不容易。在具体执行中还涉及过剩产能的界定、国企民企的区别、以及政府监管手段的重新设置等问题。带着这些问题,《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近期专访了全国工商联中小冶金企业商会原名誉会长赵喜子。
针对正在酝酿的钢铁行业去产能,赵喜子分析,“压缩产能的目标是静态计算的,如果考虑国内需求下降,出口增速放缓的因素,未来要压缩的产能超过2亿吨。”
他还认为,这次出台的政策通过奖补彻底消灭过剩产能,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避免化解过剩产能过往出现的“春风吹又生”。不过他也坦言,就前期调研所见,在具体细则出台前,很多企业还是存在侥幸心理,想象这次去产能未来也可以复活。
未来5年应压缩2亿吨以上产能
第一财经日报:钢铁产能过剩持续多年,屡控不止。未来5年再压减粗钢产能1亿—1.5亿吨的目标能实现吗,怎么分解?
赵喜子:即使没有出台专门意见,到2020年钢铁产量也会降到7亿吨产能。主要是市场倒逼,钢材消费已经过了高峰期。
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内就出台了很多政策化解钢铁产业过剩产能。但实际结果不好,在四万亿经济刺激下,带动钢铁市场需求向上,中国钢铁产能大干快上。到2008年年底,国内钢铁产能6.3亿吨,从2009年到2013年钢铁产能净增6亿吨,2015年已经达到12亿吨。
可以说2009年之前钢铁产能是合理的。但是地方对钢铁厂投资有冲动性,常常会通过新建钢厂拉动GDP。一般的规律是经济发展拉动钢铁产量和消费,不能反过来靠钢铁产能建设带动经济发展。
未来5年压缩1亿到1.5亿吨钢铁产能,肯定可以实现。但我认为压缩产能的规模不够,到2020年压缩2亿到2.5亿吨产能比较正常。如果未来5年去产能2.5亿吨,钢铁产能由12亿吨压减到9.5亿吨,届时设备利用率将达到74%,基本化解过剩产能,钢铁价格会回升。如果只压减1.5亿吨产能,届时设备利用率为70%,行业仍属于过剩状态,价格回升不了,企业也难以脱困。
压缩产能的效果评价,不只是削减产能,还要看钢铁价格是否平衡,钢铁企业是否脱困。去产能的思路是,砍掉过剩产能,把有限的资源和环境空间让给有效产能,促进供给侧改革。所以化解过剩产能不是根本目的,根本目的是要增加有效供给。
日报:未来五年需要压缩2亿吨到2.5亿吨产能,有什么依据?这些都是过剩产能吗?
赵喜子:去产能效果的检验标准有两个,一个是钢铁产量的统计,达到目标;二是钢铁价格回升,全行业亏损的势头得到遏制。这需要在去产能政策执行过程中不断修正调整目标。
至于什么样的产能要去,相关部门正在制定细则进行细化。国务院出台的意见也有说法,概括起来,违规、违法、落后的产能要去掉。这些产能包括环保不过关、能耗不达标、安全生产不达标的钢铁厂。
这些标准对应实际情况,就是三种,首先是高炉400立方米以下,转炉30吨以下的产能,其次是未经批准的违法违规项目,第三是地条钢产能。地条钢成本比一般钢厂的成本低200-500元/吨,全国高峰时有7000万吨产能,目前还有大概4000万吨产能,地条钢比落后钢铁产能还糟糕。
落后、违规违法的产能高峰时在1.5亿吨,过去几年根据工信部统计已去产能9000万吨,剩下6000万吨,先进产能过剩9000万吨,加起来是目标中提的1.5亿吨。但是全球经济复苏无望,出口增速下滑和国内需求下降会产生新的过剩产能。
2015年我国粗钢产量8.04亿吨,1982年来首次下降,钢材实际消费6.64亿吨,同比下降。出口钢材1.12亿吨,虽然增长较快,但总的趋势会逐渐减少。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是人均600公斤钢铁是高峰,此后开始下行趋势,第一个台阶是人均钢铁下降到500公斤。
我们通过调研测算,未来每年因为国外市场需求减少回到国内市场的产量在1000万吨左右,国内钢铁消费未来每年将减少2000多万吨,算上这些动态情况调整,到2020年要压缩的钢铁产能要超过2亿吨,全国钢铁产量重新回到6.8亿吨左右的水平,钢铁行业的去产能就实现目标了。
每家钢铁企业都有过剩产能
日报:从数据看,国有大钢铁企业日子并不好过,民营钢铁企业日子相对好过,去产能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有区别吗?
赵喜子:从企业财务数据比较,民营钢铁企业的日子比较好过。2015年全国重点企业亏损560多亿元,其中多数是国有企业亏损的,民营企业亏损额16亿元。
虽然从盈利情况看,民营企业日子稍微好过,但是去产能国企民企没有区别。这里要区分过剩产能和落后产能的关系,历年一直在淘汰落后产能,但是过剩产能里包含了先进产能。有些产能的装备工艺产品都是先进的,但是企业无法盈利,连续亏损,扭亏无望,这是化解过剩产能的难点。
先进的过剩产能主要分布在大型、特大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也有。所以这次就提出,鼓励企业自动自愿压缩产能,国家根据压缩产能情况给予奖补。如果企业觉得产能闲置,生产无法盈利,但不情愿退出,就拿不到对应的奖补。
在各种场合的讨论中,很多钢铁企业都表态自身有过剩产能,但具体执行时希望其他厂砍我不砍。可以说,所有钢铁企业都有过剩产能,没有一家钢铁企业没有过剩产能。
这次的政策通过奖补落实,更为明确。化解1吨产能给予相应的补贴,奖补幅度估计在每吨300元左右。主要用于职工安置过程中涉及的转岗培训、转换身份的支出。
奖补政策对于国企和民企都是一样的,但是具体考虑到国企的历史负担,补贴标准会和民企不同。
日报:国有钢铁企业和民营钢铁企业的差别在哪里,为什么财务表现差距大?僵尸企业的出清有什么看法?
赵喜子:僵尸企业是指连续三年亏损,靠输血度日的是企业。但是具体到实际中情况很多,如果从连续亏损的标准衡量,很多国有钢铁企业都算是僵尸企业,但是这些企业供应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高端、特殊钢材,不可能一关了之。
我建议使用僵尸工厂一词,僵尸企业容易将公司法人一棍子打死。很多情况是,公司本身情况良好,但是在不同时期建的某个钢铁厂可能产品是大路货,负债累累,无法盈利。这些厂就是僵尸工厂,要出清。
国有和民营企业肯定有差别,国有企业的负担重,国有企业吨钢成本明显高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通常认为民营企业成本低是税收低,吨钢利税民企达到六比四、五比五。国有企业利税比正好反过来。
民营企业认为是国企利润低,是管理费用太高,尤其是三项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营销费用。财务费用主要是融资贷款产生的费用,民营企业贷不到款,国有企业可以贷款,但是行业不景气时好事变坏事,国有企业财务费用高。
管理费用国企显著高于民企,国企用于接待、出差等的费用高,比如鞍钢和沙钢产能规模大体相同,但沙钢的三项费用只有鞍钢的九分之一。人员费用差异也颇大,国有钢铁企业人均收入7万,民营企业只有人均5万多。
国企和民企体制上差别很大,如果国企能实现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干部能上能下就和民企一样了。
政府对钢铁行业不应干预太多
日报:去产能包括了兼并重组,以往的经验都是国企担当整合者角色。钢铁行业的并购重组会不会重走这条路,一刀切推动重组?具体标准要怎么衡量?
赵喜子:之前的情况是,没有一家企业愿意兼并重组其他钢铁厂。这次的思路是政府不动,提供政策指导,企业自主选择。联合重组或兼并重组,都让企业按照市场规律运行,政府只要制定好相关标准即可。
但是目前去产能政策主要由地方政府执行,在实际操作中拉郎配是否再现不好说。以前兼并重组成功的只有极个别的企业集团。
政府只要筹集资金,制定好奖补发放标准,然后监管市场并购,按照规则执行政策,就可以了。政府不要再进入市场,强行推动交易。这样可以避免山西海鑫钢铁的窘境,以及亏损的山东钢铁吞并经营良好的日照钢铁的情况。
兼并重组要由市场推动,比如沙钢可以兼并重组。但这次的重组是减量化兼并重组,及兼并的产能也要实现减量的目标,兼并减量的企业政府要给补贴。同时在税收、土地利用上给优惠政策。
日报:现在产能过剩的行业很多都有政府的影子,未来政府对钢铁行业的政策应该如何更加有效监管,又不至于干预太多?钢铁企业走出去前景如何?
赵喜子:地方政府是产能过剩的主要成因。以往的兼并重组,钢铁行业集中度从60%降低到了30%,没有真正市场化运作。地方政府和部委都不要直接管行业,只要给政策。
钢铁企业已经有走出去的,但动作很小,难度很大。国企为代表的钢铁企业以往都到国外买矿山,现在都遇到麻烦。
钢铁行业产品已经走出去,实现了全球销售。另外,从工艺、技术、管理等衡量,钢铁算是中国的优势行业,走出去到国外建厂一点问题都没问题,国外的市场空间很大。通过走出去还能化解产能过剩。
但是,我们调研了解的情况是钢铁企业目前资金实力不行,民企和国企处境又有差别。国有钢钢铁企业在国外建钢厂的案例不多。民企在国外和国内一样,很难拿到贷款,影响了在国外的投资和扩张。我们了解,目前钢铁走出去的产能大致900万吨。总的情况是钢铁走出去起步晚,风险大。
信息监督:马力 010-63967913 13811615299
相关文章
- 长江黄金水道环境污染防治意见印发 钢铁业受影响2016/2/29
- 福建三钢的“绿色钢铁”之路2016/2/29
- 钢铁等去产能路径初现 大宗商品强劲反弹2016/2/29
- 沙钢安阳永兴钢铁去年共完成炼铁156万吨 炼钢165万吨2016/2/29
- 未来五年钢铁产能至少要压缩2亿吨2016/2/29
- 武钢“出海并购”擦亮中国钢铁招牌2016/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