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哈会议谈崩或致低油价持续 中国进口红利期延长
发表日期:2016/4/19 8:41:27 兰格钢铁
中国战略储油红利期延长
多哈冻产会议谈崩,低油价有望持续
周艾琳张旭东
多哈石油冻产大会无果而终,让不少财政吃紧的产油国只能干着急。但对于原油消费大国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好事。
4月17日,经过6个小时的激烈博弈,23个石油生产国的能源高官未能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会议上就冻结石油产量达成协议。各国或将于6月再度举行冻产协商。
因伊朗的增产决心,多哈冻产会议谈崩,油价应声大跌。截至昨日22点,布伦特原油下跌2.13%,至每桶42.18美元。目前原油期货多头持仓增长趋势已经放缓,而空头持仓已有初步反转趋势,原油短期调整压力较大。
低油价有利于中国买进原油。事实上,中国今年一季度累计进口石油9110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13.4%。如果低油价持续,也将形成大规模储备的窗口期,中国进口原油的红利期有望继续。
低油价持续不可避免
俄罗斯及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多数成员国17日并未在多哈会议上达成冻产协议。据外媒报道,沙特坚持将伊朗纳入冻产国家之列,是协议“泡汤”的主要原因。
此外,欧佩克国家与非欧佩克国家就原油市场份额分配难以达成一致,部分产油国产量已达历史新高而其他国家坚持对等冻产,也是会议无果而终的重要原因。
尽管此次并未达成协议,但尼日利亚方面放出消息称,各产油国或于6月再度举行会议商谈冻产。
“6月初恰逢欧佩克半年度会议,冻产协议在6月份达成的概率相对较高一些,因为伊朗石油产量很可能在6月恢复至制裁前水平。但是如果伊朗在产量达到400万桶/天的目标之前不冻产,那么6月份的欧佩克半年度会议和可能举行的冻产会议无疑也将会令市场失望。”东证期货原油分析师金晓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
随着多哈会议无果而终,市场围绕冻产或减产的炒作也将暂告一段落。接下来市场最关心的,还是美国原油产量下降的速度以及旺季商业原油去库存的力度。
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公布的周度产量数据,截至4月8日当周,美国原油产量降至897.7万桶/天。美国原油产量的下降让市场看到了再平衡的希望。国际能源署(IEA)更是在最新一期的月度报告中称,原油市场的过剩量在下半年将降至20万桶/天,再平衡指日可待。
然而,市场仍有观点认为,上述期待可能是无稽之谈。不少业内人士都对记者表示,生产成本的下降增强了企业对油价的承受能力,企业为了现金流就必须得生产,而不是减产。
“从所调查的54家公司的2016年产量目标合计值来看,目标值只比2015年实际产量下降1.8%。”金晓称。
此外,大型石油公司资产负债率较低,仍能以较低价格从银行或债券市场上融资。小石油公司从债券或银行市场融资相对困难,但是股权融资成为它们的救命稻草。更有甚者,部分银行主动放宽对油气公司的贷款标准,因为银行也不希望这些公司破产重组。这些因素,都令企业承受低油价的能力更强。
民生宏观海外研究部负责人张瑜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美国产能并未实质性退出,“钻机数量大幅下滑,而同期产量并未发生同比例下滑,主要原因为页岩油生产效率有所提升,边际成本下降,美国页岩油仍在工业寿命周期的早期阶段,仍有很大的规模经济及效率提升空间,一旦油价回暖,产能可以快速回到市场,因此油价天花板明确,45~50美元左右为顶。”
金晓更是预计,“冻产协议流产之后,WTI(西得克萨斯轻质油)可能会震荡下行至30美元/桶附近。”
美国页岩油“大发神威”
其实,无论冻产协议能否达成,全球能源格局的“结构性”变化将使低油价长期持续,“100美元时代”重来的可能性似乎微乎其微。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副总裁朱民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等媒体采访时表示,油价很长时间会在低位徘徊,今年预计油价将处于40美元左右,未来也不会走得很高。
这种结构性变化,似乎印证了“欧佩克宿命”。所谓“欧佩克宿命”,朱民在4月17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解释称:“以前油价由欧佩克定价,其供给数量直接决定油价;但现在油价的顶部将以美国页岩油价格决定,其已成为了边际生产者,技术进步使得成本不断下降,约为40~50美元;欧佩克当前只能设定底层价格,其生产量越多,这个底就越低,而生产越少,底就越高,但此时页岩油的产量又会随着油价走高而再度回升,进一步把价格再度打压下去。”
IMF预计,到2025年,全世界现有原油产能的40%都会“退休”,原油产量仍会维持在9000万~9500万桶/天。那么减少的40%产能谁来填补?答案就是页岩油。
“页岩油的生产成本决定了未来油价,因此短中期油价也就维持在60美元/桶。”朱民表示,当然也不能排除油价波动,“去年全球原油投资已经减少了一万多亿美元,这会在未来五年影响石油供给。与过去不同的是,现在一波动,供给反应很快,以前则较慢。我们认为原油会维持在中低位。”
那么,低油价对全球经济意味着什么?长久以来,各界默认的逻辑是:低油价对于全球增长的净影响是正面的,因为原油进口国将从低油价中受益,其节省的油费可用于消费,考虑到进口国总体消费力远大于产油国,因此这将带动全球经济增长。
不过,这一看似不变的“真理”似乎也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
朱民用数据解析了当前的格局。过去,石油生产国的消费系数很低,生产1美元石油,30美分将被用于消费;而如美国等石油进口国,油价美跌1美元,90美分都被用于消费,可见当1美元从沙特转换到美国手里,全球消费就净增加了60美分,因此油价处于中低位的净影响是正面的。
但现在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沙特将95美分用于消费,而当前这1美元如果到了美国,用于消费的下降到了85美分。由于金融危机后,美国开始重视储蓄,美国家庭资产负债表还需要继续修复,因此消费率有所降低。”朱民称。
中国进口红利期继续
如果说低油价对于全球经济的影响仍需更多数据判断,但有利于中国买油却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上,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6年3月中国进口原油3261万吨,同比增加21.63%。今年一季度累计进口石油9110万吨,累计比去年同期增加13.4%。
能源咨询公司安迅思中国研究中心总监李莉称,低油价有利于中国继续买进,不过从供需形势判断,低油价将持续较长时间,国企或国家石油储备并不急着出手,私人企业或会利用低油价进行市场操作投机。
中国今年进口原油呈现逐月增长的态势。1月份原油进口量同比下滑4.6%,至2669万吨,基本维持在2014年油价下跌之前的水准。2月起进入加速状态,2月份进口原油环比增加19%至3180万吨,折合每日804万桶左右,创下日均数量最高纪录。3月份进口继续增长至3261万吨,同比增加21.63%。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中,国内共建成8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总储备库容为2860万立方米。利用上述储备库及部分社会库容,储备原油2610万吨。与一年前公布的数字相比,储备原油规模增长了一倍多。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的石油储备基地有8个,其中,地面库7个,分别为舟山、镇海、大连、黄岛、独山子、兰州、天津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库容分别为500、520、300、320、300、300、320万立方米;地下库1个,为黄岛国家石油储备洞库,建成规模300万立方米。
李莉表示,低油价还会持续,所以对于中国买家而言是好事,对于大规模储备而言,则意味着窗口期。
多哈冻产会议谈崩,低油价有望持续
周艾琳张旭东
多哈石油冻产大会无果而终,让不少财政吃紧的产油国只能干着急。但对于原油消费大国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好事。
4月17日,经过6个小时的激烈博弈,23个石油生产国的能源高官未能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会议上就冻结石油产量达成协议。各国或将于6月再度举行冻产协商。
因伊朗的增产决心,多哈冻产会议谈崩,油价应声大跌。截至昨日22点,布伦特原油下跌2.13%,至每桶42.18美元。目前原油期货多头持仓增长趋势已经放缓,而空头持仓已有初步反转趋势,原油短期调整压力较大。
低油价有利于中国买进原油。事实上,中国今年一季度累计进口石油9110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13.4%。如果低油价持续,也将形成大规模储备的窗口期,中国进口原油的红利期有望继续。
低油价持续不可避免
俄罗斯及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多数成员国17日并未在多哈会议上达成冻产协议。据外媒报道,沙特坚持将伊朗纳入冻产国家之列,是协议“泡汤”的主要原因。
此外,欧佩克国家与非欧佩克国家就原油市场份额分配难以达成一致,部分产油国产量已达历史新高而其他国家坚持对等冻产,也是会议无果而终的重要原因。
尽管此次并未达成协议,但尼日利亚方面放出消息称,各产油国或于6月再度举行会议商谈冻产。
“6月初恰逢欧佩克半年度会议,冻产协议在6月份达成的概率相对较高一些,因为伊朗石油产量很可能在6月恢复至制裁前水平。但是如果伊朗在产量达到400万桶/天的目标之前不冻产,那么6月份的欧佩克半年度会议和可能举行的冻产会议无疑也将会令市场失望。”东证期货原油分析师金晓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
随着多哈会议无果而终,市场围绕冻产或减产的炒作也将暂告一段落。接下来市场最关心的,还是美国原油产量下降的速度以及旺季商业原油去库存的力度。
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公布的周度产量数据,截至4月8日当周,美国原油产量降至897.7万桶/天。美国原油产量的下降让市场看到了再平衡的希望。国际能源署(IEA)更是在最新一期的月度报告中称,原油市场的过剩量在下半年将降至20万桶/天,再平衡指日可待。
然而,市场仍有观点认为,上述期待可能是无稽之谈。不少业内人士都对记者表示,生产成本的下降增强了企业对油价的承受能力,企业为了现金流就必须得生产,而不是减产。
“从所调查的54家公司的2016年产量目标合计值来看,目标值只比2015年实际产量下降1.8%。”金晓称。
此外,大型石油公司资产负债率较低,仍能以较低价格从银行或债券市场上融资。小石油公司从债券或银行市场融资相对困难,但是股权融资成为它们的救命稻草。更有甚者,部分银行主动放宽对油气公司的贷款标准,因为银行也不希望这些公司破产重组。这些因素,都令企业承受低油价的能力更强。
民生宏观海外研究部负责人张瑜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美国产能并未实质性退出,“钻机数量大幅下滑,而同期产量并未发生同比例下滑,主要原因为页岩油生产效率有所提升,边际成本下降,美国页岩油仍在工业寿命周期的早期阶段,仍有很大的规模经济及效率提升空间,一旦油价回暖,产能可以快速回到市场,因此油价天花板明确,45~50美元左右为顶。”
金晓更是预计,“冻产协议流产之后,WTI(西得克萨斯轻质油)可能会震荡下行至30美元/桶附近。”
美国页岩油“大发神威”
其实,无论冻产协议能否达成,全球能源格局的“结构性”变化将使低油价长期持续,“100美元时代”重来的可能性似乎微乎其微。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副总裁朱民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等媒体采访时表示,油价很长时间会在低位徘徊,今年预计油价将处于40美元左右,未来也不会走得很高。
这种结构性变化,似乎印证了“欧佩克宿命”。所谓“欧佩克宿命”,朱民在4月17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解释称:“以前油价由欧佩克定价,其供给数量直接决定油价;但现在油价的顶部将以美国页岩油价格决定,其已成为了边际生产者,技术进步使得成本不断下降,约为40~50美元;欧佩克当前只能设定底层价格,其生产量越多,这个底就越低,而生产越少,底就越高,但此时页岩油的产量又会随着油价走高而再度回升,进一步把价格再度打压下去。”
IMF预计,到2025年,全世界现有原油产能的40%都会“退休”,原油产量仍会维持在9000万~9500万桶/天。那么减少的40%产能谁来填补?答案就是页岩油。
“页岩油的生产成本决定了未来油价,因此短中期油价也就维持在60美元/桶。”朱民表示,当然也不能排除油价波动,“去年全球原油投资已经减少了一万多亿美元,这会在未来五年影响石油供给。与过去不同的是,现在一波动,供给反应很快,以前则较慢。我们认为原油会维持在中低位。”
那么,低油价对全球经济意味着什么?长久以来,各界默认的逻辑是:低油价对于全球增长的净影响是正面的,因为原油进口国将从低油价中受益,其节省的油费可用于消费,考虑到进口国总体消费力远大于产油国,因此这将带动全球经济增长。
不过,这一看似不变的“真理”似乎也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
朱民用数据解析了当前的格局。过去,石油生产国的消费系数很低,生产1美元石油,30美分将被用于消费;而如美国等石油进口国,油价美跌1美元,90美分都被用于消费,可见当1美元从沙特转换到美国手里,全球消费就净增加了60美分,因此油价处于中低位的净影响是正面的。
但现在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沙特将95美分用于消费,而当前这1美元如果到了美国,用于消费的下降到了85美分。由于金融危机后,美国开始重视储蓄,美国家庭资产负债表还需要继续修复,因此消费率有所降低。”朱民称。
中国进口红利期继续
如果说低油价对于全球经济的影响仍需更多数据判断,但有利于中国买油却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上,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6年3月中国进口原油3261万吨,同比增加21.63%。今年一季度累计进口石油9110万吨,累计比去年同期增加13.4%。
能源咨询公司安迅思中国研究中心总监李莉称,低油价有利于中国继续买进,不过从供需形势判断,低油价将持续较长时间,国企或国家石油储备并不急着出手,私人企业或会利用低油价进行市场操作投机。
中国今年进口原油呈现逐月增长的态势。1月份原油进口量同比下滑4.6%,至2669万吨,基本维持在2014年油价下跌之前的水准。2月起进入加速状态,2月份进口原油环比增加19%至3180万吨,折合每日804万桶左右,创下日均数量最高纪录。3月份进口继续增长至3261万吨,同比增加21.63%。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中,国内共建成8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总储备库容为2860万立方米。利用上述储备库及部分社会库容,储备原油2610万吨。与一年前公布的数字相比,储备原油规模增长了一倍多。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的石油储备基地有8个,其中,地面库7个,分别为舟山、镇海、大连、黄岛、独山子、兰州、天津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库容分别为500、520、300、320、300、300、320万立方米;地下库1个,为黄岛国家石油储备洞库,建成规模300万立方米。
李莉表示,低油价还会持续,所以对于中国买家而言是好事,对于大规模储备而言,则意味着窗口期。
信息监督:马力 010-63967913 13811615299

相关文章
- 多哈会议谈崩或致低油价持续 中国进口红利期延长2016/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