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第八年:汶川经济面临转型节点
发表日期:2016/5/13 9:11:20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6年5月12日,这一天是汶川地震的八周年。

    经过数年的灾后重建,包括震中汶川、极重灾区北川、绵竹等地的基建水平、经济增速、人均收入等指标均有较大幅度提升。

    但在地震灾区经过连续数年经济高增速后,目前亦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汶川县在2016年一季度的经济形势报告中称,“在前几年投资较快的增长形成的较大基数,以及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低迷的双重压力下,投资要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难度很大。”

    对此现象,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研究中心秘书长曹瑛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随着灾后重建的结束,缺乏大量固投项目支持的灾区经济增速出现下滑是正常因素,但亦需要正视由产业布局不合理所产生的影响。

    国家重建资金助推灾区经济

    2008年,汶川地震39个重灾县经济增速由上年的14.8%转为下降2.2%,其中汶川县、绵竹市、什邡市等10个极重灾县经济下降25.3%。

    此后,随着国家重建资金的进入,四川省经济增速开始保持多年两位数增长。仅在2008年当年,庞大的灾后重建计划便拉动四川GDP增长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

    2008年后,四川已连续5年实现投资超万亿元。2009年四川投资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在灾后重建的第5年,2013年已突破两万亿元,达到21049.2亿元。

    同时,各个灾区的经济发展极快。四川省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中,在汶川地震的7年后,9个重灾县实现GDP5212.2亿元,是2008年2247.3亿元的2.32倍。其中,2009-2014年,39个重灾县GDP年均增长13.4%,比四川省平均增速高0.8个百分点。汶川、北川、绵竹等10个极重灾县GDP年均增长14.8%,比四川省平均增速高2.2个百分点。2014年,39个重灾县人均GDP达到32770元,是2008年的2.37倍。

    灾后重建亦伴随着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根据四川省统计局的数据,汶川地震中的39个重灾县,截至2014年完成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03.6亿元,是震前2007年(992.9亿元)的4.03倍;10个极重灾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88.9亿元,是震前2007年(280.2亿元)的3.17倍。汶川地震七年后,39个重灾县七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768.8亿元;10个极重灾县七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68.4亿元。

    而39个重灾县实现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在2014年累计达到238.1亿元,是2008年(72.7亿元)的3.28倍,年均增长21.9%,比四川省平均增速高2.2个百分点。10个极重灾县实现地方公共财政收入77.3亿元,是2008年(21.2亿元)的3.64倍,平均增长24.0%。

    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2014年39个受灾县的平均数据是24464元,是2008年(11290元)的2.17倍,年均增长13.8%,比四川省平均增速高2.2个百分点;39个重灾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0135元,是2008年(4446元)的2.28倍,年均增长14.7%,比四川省平均增速高1.2个百分点。

    投资增速放缓,转型压力加大

    而对于汶川而言,在大量援建资金的推动下,当地基建获得快速推进,同时当地政府试图寻找经济转型路径。

    对此,西南交通大学教授骆玲称,尽管汶川的路网、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均已达到省会城市的标准,但在缺乏工业支撑的背景下,旅游产业成为汶川经济的新支柱。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在灾后重建大量的宣传报道推动下,以旅游为代表的汶川第三产业获得较大增长。

    但2015年上半年,汶川地方政府已经发现由于缺乏大型产业布局对经济造成的影响。当地政府在工作报告中称,由于非营利性服务业、批零贸易、住宿餐饮等传统行业所占比重较大,而具有现代产业结构特征的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咨询、中介服务、产业服务等新兴行业所占比重低,汶川发展面临的困境是“缺少大集团、大企业引领和带动”。

    2016年一季度,汶川地方政府指出,当地生产型服务业占比最高的仍是传统的批发零售及住宿餐饮业,近几年这些行业的发展连年放缓,传统消费缺乏新的有活力的增长点。而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等新兴服务业规模很小,规模以上企业只有个位数。

    灾后重建结束后,汶川亦面临投资增速减缓的困境。自去年5月开始,汶川县投资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从今年一季度的情况看,汶川建筑安装投资30016万元,下降64.5%,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也由上年的88.1%下降到33.0%。

    汶川地方政府预计,投资缺乏后劲,再加上前几年投资较快的增长形成的较大基数以及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低迷的双重压力,投资要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难度很大。

    经济发展面临困境的不只是汶川,包括绵竹市汉旺镇等多个地区均有上述状况。对此,曹瑛认为这和宏观经济形势关系密切,而地方政府也应该注重对产业布局的合理引导。

    四川省绵竹市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目前的经济情况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第一是宏观经济环境,由于经济宏观环境不乐观,企业面临着融资难、资金难以回笼以及成本加大等各方面的问题,生产经营困难。第二则是汶川地震重灾区多数是经济不发达的小城镇,难以吸引大企业落户。

    与很多专家学者的观点不同,该官员表示,这也许是地方产业一个洗牌的契机。
信息监督:马力 010-63967913 13811615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