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连发三文聚焦股市减持潮 对中小股民实体经济都非好事
发表日期:2016-11-11 10:44:01 新浪财经
来源:澎湃
11月10日晚间,新华社连发三篇报道聚焦股市减持潮。
题为《为何减持?伤害了谁?该不该管?——追问股市减持潮》文章提到,动辄几亿元的减持规模,“一不小心”就是“清仓式减持”的套现,在短期内可能形成股价的大幅波动,长期来看则会给公司烙上“大减持”的印记,无论是对中小股民、上市公司,抑或是实体经济,都不是一件好事。
文章还称,更值得关注的是,减持股份所形成的现金流大多并未回流实体经济。同济大学财经研究所所长石建勋与多家上市公司高管接触后发现,通过减持套现的大量资金,或用于个人消费,或通过移民等方式转移海外,或者进入了“来钱更快”的虚拟经济领域和房地产市场。
题为《减持前“高送转”减持后“就变脸”》的文章还提及,部分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后,出现业绩变脸等现象值得高度关注。记者梳理公开资料发现,永大集团、久安医疗、易联众(19.760,-0.34,-1.69%)等公司均出现减持前业绩突飞猛进、减持后业绩一落千丈的现象。
以下为新华社三篇调查报道全文:
(股市减持潮调查之一)为何减持?伤害了谁?该不该管?——追问股市减持潮
上半年持续升温的上市公司股东减持潮,进入下半年后似乎愈加“疯狂”。在减持家数和规模猛增的同时,“清仓式减持”频频出现。大股东纷纷套现离场令业界发出质疑,为什么要减持?如此大幅的减持伤害了谁?监管层又该不该出手?
减持理由五花八门
从为结婚到为孩子交学费,再到理财、还债……股东减持理由可谓五花八门,掌趣科技(9.500,-0.07,-0.73%)控股股东姚文彬为“支持公司发展”而减持,更让小散们直呼“看不懂”。与这些奇葩理由相随的,却是过千亿元的减持大潮。
统计显示,2016年以来,A股遭遇不断升温的“减持潮”,除1月实现小幅净增持外,2月至9月均出现净减持。今年前九个月,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总规模超过1800亿元。
截至10月18日的机构统计数据显示,下半年以来沪深两市共有642家上市公司发布2557份减持公告,其中15家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减持套现金额在10亿元以上,减持过亿的公司超过200家。
减持伤害了谁?
动辄几亿元的减持规模,“一不小心”就是“清仓式减持”的套现,在短期内可能形成股价的大幅波动,长期来看则会给公司烙上“大减持”的印记,无论是对中小股民、上市公司,抑或是实体经济,都不是一件好事。
大幅减持也给公司的声誉带来很大影响。记者在永大集团采访时,面对吕氏家族已“不留一股”的现状,公司里不少老员工都希望通过更名等方式,“洗”去前控股家族减持对永大集团声誉的影响。
更值得关注的是,减持股份所形成的现金流大多并未回流实体经济。同济大学财经研究所所长石建勋与多家上市公司高管接触后发现,通过减持套现的大量资金,或用于个人消费,或通过移民等方式转移海外,或者进入了“来钱更快”的虚拟经济领域和房地产市场。
大幅减持该不该管?
相比上市公司IPO融资金额,近两年的大股东减持金额要大得多。而且,不管是踩线、掐点,还是顶格减持,似乎都可以在现行的法规框架内顺利进行。这令业界疑惑,大幅减持该不该管?
(股市减持潮调查之二)减持前“高送转”减持后“就变脸”
“高送转”“炒概念”拉高股价——大股东找理由减持套现——业绩变脸、股价下跌……这一“套路”今年以来在A股屡见不鲜。尽管监管部门年初曾出台相关规定约束减持,但记者采访调查发现,借道大宗交易、利用高送转“掩护”等减持,仍不断上演,上市公司大股东套现欲望愈加迫切。
减持规模不断攀升,“清仓式”、违规减持频现
但过去几个月中,仍频现违反上述规定或违反股东相关承诺的减持行为。如,因违规减持去年股市异常波动期间受让的希努尔(19.200,0.00,0.00%)股票,华夏人寿相继受到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开谴责及山东证监局警示,成为减持新规发布以来首家遭公开警示的保险机构。
“高送转”“业绩变脸”,减持套路深
在整体减持压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虽然监管部门大力约束减持、严管违规减持,但仍挡不住部分上市公司大股东、实际控制人借道大宗交易或利用高送转“掩护”等套路不断减持,有的公司甚至在减持后出现业绩立即变脸等现象。
“一股独大”折射股市“内伤”
在股市大幅减持的背后,实际上反映的是中国股市的“内伤”所在。一方面,不少上市公司不再注重自身业绩,期望减持套现少奋斗;另一方面是散户为主的投资者结构,难使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和治理水平有效改善。
上市公司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为了减持套现,很多都采取所谓“市值管理”等手段。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高明华认为,在二级市场股价可以操纵,进而股价严重偏离公司真实业绩的情况下,鼓吹“市值管理”,有可能涉嫌股价操纵,必然导致投资者投机心理更加严重。
(股市减持潮调查之三)永大创始家族为何在集团一股不留一人不剩?
创始家族不留一股、无一人在集团任职,公司更名易主、股价与减持谜一样的合拍……去年净利润不足1亿元的吉林永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其创始家族两年不到减持套现至少62亿元,引发市场关注。
不到两年减持套现62亿元
记者梳理公开资料发现,吕氏家族在上市时共持有公司70%左右的股份,自2014年11月之后的20个月内,通过大宗交易、集中竞价、协议转让,至少套现了62亿元,近70倍于永大集团去年净利润。
一次派光三年净利润
吕氏家族在2015年4月开始大规模减持,而在此前20天,永大集团以当时总股本1.5亿股为基数实行高送转,向全体股东每10股送18股,并派息10元人民币现金,相当于派出了公司过去三年的净利润之和。
11月10日晚间,新华社连发三篇报道聚焦股市减持潮。
题为《为何减持?伤害了谁?该不该管?——追问股市减持潮》文章提到,动辄几亿元的减持规模,“一不小心”就是“清仓式减持”的套现,在短期内可能形成股价的大幅波动,长期来看则会给公司烙上“大减持”的印记,无论是对中小股民、上市公司,抑或是实体经济,都不是一件好事。
文章还称,更值得关注的是,减持股份所形成的现金流大多并未回流实体经济。同济大学财经研究所所长石建勋与多家上市公司高管接触后发现,通过减持套现的大量资金,或用于个人消费,或通过移民等方式转移海外,或者进入了“来钱更快”的虚拟经济领域和房地产市场。
题为《减持前“高送转”减持后“就变脸”》的文章还提及,部分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后,出现业绩变脸等现象值得高度关注。记者梳理公开资料发现,永大集团、久安医疗、易联众(19.760,-0.34,-1.69%)等公司均出现减持前业绩突飞猛进、减持后业绩一落千丈的现象。
以下为新华社三篇调查报道全文:
(股市减持潮调查之一)为何减持?伤害了谁?该不该管?——追问股市减持潮
上半年持续升温的上市公司股东减持潮,进入下半年后似乎愈加“疯狂”。在减持家数和规模猛增的同时,“清仓式减持”频频出现。大股东纷纷套现离场令业界发出质疑,为什么要减持?如此大幅的减持伤害了谁?监管层又该不该出手?
减持理由五花八门
从为结婚到为孩子交学费,再到理财、还债……股东减持理由可谓五花八门,掌趣科技(9.500,-0.07,-0.73%)控股股东姚文彬为“支持公司发展”而减持,更让小散们直呼“看不懂”。与这些奇葩理由相随的,却是过千亿元的减持大潮。
统计显示,2016年以来,A股遭遇不断升温的“减持潮”,除1月实现小幅净增持外,2月至9月均出现净减持。今年前九个月,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总规模超过1800亿元。
截至10月18日的机构统计数据显示,下半年以来沪深两市共有642家上市公司发布2557份减持公告,其中15家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减持套现金额在10亿元以上,减持过亿的公司超过200家。
减持伤害了谁?
动辄几亿元的减持规模,“一不小心”就是“清仓式减持”的套现,在短期内可能形成股价的大幅波动,长期来看则会给公司烙上“大减持”的印记,无论是对中小股民、上市公司,抑或是实体经济,都不是一件好事。
大幅减持也给公司的声誉带来很大影响。记者在永大集团采访时,面对吕氏家族已“不留一股”的现状,公司里不少老员工都希望通过更名等方式,“洗”去前控股家族减持对永大集团声誉的影响。
更值得关注的是,减持股份所形成的现金流大多并未回流实体经济。同济大学财经研究所所长石建勋与多家上市公司高管接触后发现,通过减持套现的大量资金,或用于个人消费,或通过移民等方式转移海外,或者进入了“来钱更快”的虚拟经济领域和房地产市场。
大幅减持该不该管?
相比上市公司IPO融资金额,近两年的大股东减持金额要大得多。而且,不管是踩线、掐点,还是顶格减持,似乎都可以在现行的法规框架内顺利进行。这令业界疑惑,大幅减持该不该管?
(股市减持潮调查之二)减持前“高送转”减持后“就变脸”
“高送转”“炒概念”拉高股价——大股东找理由减持套现——业绩变脸、股价下跌……这一“套路”今年以来在A股屡见不鲜。尽管监管部门年初曾出台相关规定约束减持,但记者采访调查发现,借道大宗交易、利用高送转“掩护”等减持,仍不断上演,上市公司大股东套现欲望愈加迫切。
减持规模不断攀升,“清仓式”、违规减持频现
但过去几个月中,仍频现违反上述规定或违反股东相关承诺的减持行为。如,因违规减持去年股市异常波动期间受让的希努尔(19.200,0.00,0.00%)股票,华夏人寿相继受到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开谴责及山东证监局警示,成为减持新规发布以来首家遭公开警示的保险机构。
“高送转”“业绩变脸”,减持套路深
在整体减持压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虽然监管部门大力约束减持、严管违规减持,但仍挡不住部分上市公司大股东、实际控制人借道大宗交易或利用高送转“掩护”等套路不断减持,有的公司甚至在减持后出现业绩立即变脸等现象。
“一股独大”折射股市“内伤”
在股市大幅减持的背后,实际上反映的是中国股市的“内伤”所在。一方面,不少上市公司不再注重自身业绩,期望减持套现少奋斗;另一方面是散户为主的投资者结构,难使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和治理水平有效改善。
上市公司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为了减持套现,很多都采取所谓“市值管理”等手段。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高明华认为,在二级市场股价可以操纵,进而股价严重偏离公司真实业绩的情况下,鼓吹“市值管理”,有可能涉嫌股价操纵,必然导致投资者投机心理更加严重。
(股市减持潮调查之三)永大创始家族为何在集团一股不留一人不剩?
创始家族不留一股、无一人在集团任职,公司更名易主、股价与减持谜一样的合拍……去年净利润不足1亿元的吉林永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其创始家族两年不到减持套现至少62亿元,引发市场关注。
不到两年减持套现62亿元
记者梳理公开资料发现,吕氏家族在上市时共持有公司70%左右的股份,自2014年11月之后的20个月内,通过大宗交易、集中竞价、协议转让,至少套现了62亿元,近70倍于永大集团去年净利润。
一次派光三年净利润
吕氏家族在2015年4月开始大规模减持,而在此前20天,永大集团以当时总股本1.5亿股为基数实行高送转,向全体股东每10股送18股,并派息10元人民币现金,相当于派出了公司过去三年的净利润之和。
信息监督:马力 010-63967913 13811615299
相关文章
- 美股市场REITs全行业深度解读2016-11-11
- 新华社连发三文聚焦股市减持潮 对中小股民实体经济都非好事2016-11-11
- 险资三季度持股市值环比增323亿 房地产仍是第二大持仓板块2016-11-10
- CPI进入“2时代” 股市债市后期走势或将分化2016-11-10
- 亚太股市开盘上涨 日股涨0.64%2016-11-9
- 央行 加强险资运用和股市异常波动等风险监测201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