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赛迪获悉,赛迪顾问6日发布了中国中西部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成果,全景展现我国中西部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最新态势。
研究成果显示,我国中西部地区由于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等存在差异,中部城区经济发展呈现出“空间上分布不均、规模上梯度分布”的特征。从空间分布看,湖北共有29个城区跻身中部百强区,位列中部六省首位,安徽和江西表现亮眼,分别新增2个城区入榜,以17席和16席位列第二和第三位,湖南省以16席并列第三,河南省以13席排名第五,山西省排名第六,仅有10席。
从城市覆盖率看,各省百强区分布不均衡,其中湖北以83.3%的城市覆盖率排名第一,12个地级市中有10个皆有百强区分布,河南省最低,仅为29.4%,17个地级市中,除省会郑州外,仅有4个城市拥有百强区。
从规模层级看,中部百强区高度集中在1000亿元以下的区间,共有75个城区,是支撑中部城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具体看,地区生产总值4000亿元以上的城区有1个,2000亿-3000亿元的城区有4个,1000亿-2000亿元的城区有20个,700亿-1000亿元的城区有25个,400亿-700亿元的城区有47个,400亿元以下有3个,400亿元以上的城区总体呈现“金字塔”式的分布形态。
赛迪顾问认为,面向“十五五”,中国中西部城区发展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围绕产业转移和创新协作探索“产业承接-创新转化-要素流动”三位一体的跨区域联动模式,将成为中西部城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重要举措;二是中西部区域中心城市城区将在支撑所在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挥更大力量,涌现出更多“黑马城区”;三是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区有望借助城市更新推动实现从“单纯改造”到“产业导入”的转变,形成“空间重构-产业升级-消费激活”的良性循环。
赛迪顾问建议,在“十五五”时期国家优化区域经济布局的背景下,中西部城区需立足资源禀赋与发展阶段,以“科创+产业”为指引,提升开放能级,促进“产城人”深度融合,精准发力破解发展瓶颈。
一是“精准承接+特色培育”双轮驱动产业梯度升级。一方面根据“精准”“有序”原则,聚焦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等领域,建立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东部地区的产业链协作机制,精准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另一方面依托自身资源禀赋条件,聚焦新能源、算力、智能装备等特色细分领域加速培育未来新增长点。
二是促进创新资源联动打造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一方面强化中心城市核心城区创新极作用,充分释放区域中心城市核心城区经济实力强、发展能级高、内生支撑足的优势,进一步汇聚创新资源,搭建创新平台,提升创新能力;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中心研发+周边制造”区域协同模式,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推动区域中心城市核心城区与周边城区共建“创新飞地”。
三是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提升开放能级。一方面强化物流枢纽功能打通对外开放大通道,抢抓西部陆海新通道和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建设机遇,强化核心城区枢纽功能,充分利用中欧班列、国际货运航班、内河航运等,实现“西拓”和“南下”;另一方面优化外资营商环境,积极落实国家最新外资准入限制取消政策,发挥资源禀赋,定向精准招商。
四是推进“产城人”融合提升城市空间品质。一方面以城市更新为抓手,重点改造老旧小区、城区“断头路”,促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布局新型基础设施,补齐公共服务短板,破解“产业空心化”和“人居环境短板”;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城市老旧空间,按照“旧空间、新业态”的理念,对历史街区、旧厂房实施“微改造”,引入文创、科创、商贸等业态,培育夜间经济、直播电商等新消费场景,实现空间价值与经济效益双提升。(新华财经 沈寅飞)

- 我国中西部城区发展呈现新趋势2025/11/7
